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跟孩子讨论死亡?
孩子,生命,死了如何跟孩子讨论死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对于低龄孩子,家长们还可以借助绘本来帮助孩子理解死亡,比如《獾的礼物》、《爷爷变成了幽灵》、《汤姆的外公去世了》、《一片叶子落下来》等等。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死亡只能有个粗浅的认识,并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含义,还需要父母在以后的教育中继续普及死亡的概念。
②4-7岁的幼儿阶段的孩子。
对于幼儿(4-7岁)阶段的孩子,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
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的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人对危险的东西有本能的躲避能力,但是,如果不及时教育孩子一些危险的意识,孩子就会容易陷入危险的处境,比如说走到河边就有意识不轻易玩水以免溺死,如果没有提前跟孩子普及这些危险意识孩子很可能会发生生命危险。
③7-13岁的儿童。
对于7-13岁的儿童,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会思考,会判断,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什么?
这时,家长就更不能拐弯抹角弯抹角了,想着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奕妈说】
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的话题的谈论,其本质就是一个生命的教育问题,当然也是孩子的一个认知意识,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孩子坦然接受生命的有起有落,有始有终。
那么孩子自然不会害怕死亡,也会像我们一样从容面对,花开有落,生命有时,我们只需过好这一生,让它是个美好的回忆,这就够了。
我是奕妈,职场妈妈&自由撰稿人,家有一枚可爱小暖男,专注孕产及宝宝护理、教育、成长知识分享,欢迎有经验的妈妈在评论区发表不同观点,一起借鉴,育儿路上一起成长。(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几个月前,是我很煎熬的一段时间。一位亲人突发重病住进ICU,当时我正在去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毫不犹豫调转车头去飞机场飞回去探望亲人。
我给兔头打电话,告诉她亲人重病了,她问我,“妈妈,如果治不好会怎样?”,“会去世。”电话那头的她一下子就哭了起来。没想到,等我回到家时,兔头跟我说,跟我打完电话的那天晚上她做了噩梦。我知道,是死亡让兔头感到恐惧了。
死亡教育一直缺位
死亡,在我国一直是忌讳谈论的事情。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想,应该有90%的父母,没有认真跟孩子聊过死亡这件事。
我有个朋友来自南方的一座城市,她说,从小家人、邻居对死亡的谈论都是忌讳的。在她的印象里,死亡是不吉利的,阴暗的,甚至可怕的。如果哪家有人去世办丧事,一般人都会绕远道避开以免沾了晦气。以致于让她从小对祭祀祖先的祠堂产生恐惧,不敢靠近。即使有亲人陪伴,依然对神堂感到害怕。
我在妈妈群里问大家,小时候你们的父母有告诉你死亡是什么吗?一位妈妈说,小时候家里的一位姑奶奶去世了,她问她妈妈,姑奶奶怎么了?妈妈告诉她,姑奶奶睡着了。从此她就以为睡着了就会死掉,每天不敢睡觉,早上睡醒时都庆幸自己没有死。
看到这样的故事是不是觉得有点可笑?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不止这一两例。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甚至将死亡鬼神化,大家从不会正面或者认真谈论,更不会正确告诉孩子,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死亡,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在国外,大家对死亡的态度与中国很不一样。
这是作家张丽钧的一个经历。
张丽钧到德国一个美丽小镇下榻,发现在离所住的旅馆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个墓园!同行者都很气愤,觉得被安排住在这里是遭到了歧视。后来又发现,她所住的小旅馆住满了德国本地人,德国的墓园多建在城镇的“黄金地段”,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那里的墓园跟中国阴森冷寂的墓园截然不同,德国的墓园里,鲜花触目皆是,高大茁壮的苹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树下,是一条条原木长凳,那长凳边缘的幽幽亮光,是常年光顾这里的人们弄出来的可爱“包浆”。
只有对同类充满深度好感的人,才可能将墓园当成百游不厌的花园。
外国人之所以会如此坦然对待死亡,我想得益于他们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死亡教育。在国外,死亡教育已经发展得跟成熟。
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逐步开设了这门学科。
在纽约的幼儿园里,如果班级共同养育的金鱼死了,幼儿园老师会召集孩子们给金鱼办一场“葬礼”。追悼会上老师会引导孩子进行关于死亡的讨论,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解答孩子的疑问。最后一起埋葬金鱼,认真对金鱼说再见。老师还会让孩子做纪念金鱼的画册,将孩子想对金鱼的话写进去,给思念一个寄托的地方。
不仅幼儿园,在小学,学校还会特意安排死亡教育课——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到殡仪馆体验死亡。这样的事,如果放在中国绝对是忌讳的。但是在美国,不仅让家长去殡仪馆,还会让家长在同学们的注视下,自愿躺进棺材里体验死亡的感觉。
在英国德国的小学,殡葬业工作人员或护士会教授人死时发生的事,并让学生模拟遇到父母车祸身亡等情形时如何应对。这样的死亡课堂,在欧美国家很普遍,但在中国几乎是零,以致于在面对死亡时,居丧反应过度。
我的一位员工,曾跟我分享他的经历。
在他读大二的第一个学期,父亲在大年三十时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当晚住进了ICU。头顶插着一根管子,不能动,不能说话,眼睛只能微微张开。那个新年是他有生以来最难过的一年,既要照顾命垂一线的父亲,还要安慰伤心过度甚至绝望的母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