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跟孩子讨论死亡?
孩子,生命,死了如何跟孩子讨论死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秋天,天堂很是顽皮。面对死亡,大人们沉痛哀伤之余,还可能会听到孩子对于“死亡”的疑惑。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这三封心理咨询师写给孩子的信,希望能带给你一点启发。
当孩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要用尽全部的方法保护他们纯真的心,不让他们受伤,不让他们害怕。
但有些问题,他们总会面对到的。
当看亲近的人们离世,哀悼会上大家都在哭泣;当电视机前出现天灾人祸,受害者家属无法压抑悲伤的情绪......他们可能会疑惑地问起:
死亡是什么?
为什么大家都说太爷爷离开了?
他去哪里,我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他了?
知乎上也曾有过一个热门话题:怎样教育孩子正确理解死亡。
确实,在我们的生活里,“死亡”是一直被逃避的话题,以至于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释清。
直接告诉他死亡就是再也回不来了,每个人都会死亡,这会不会吓到他?
隐晦地告诉他,爷爷只是去了天堂,他会不会更加困惑?
究竟该怎么向孩子解释死亡呢?
我们邀请了3位心理咨询师,给孩子写一封家书《宝贝,关于死亡,我想告诉你……》
在这些家书中,你会看到每个咨询师,如何正面、温柔而又有能量地,告诉孩子,死亡这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死亡是上帝的礼物
让我们不容易活入歧途
亲爱的宝贝,
今天家里的猫绿绿去世了,这是你第一次见证和接触死亡,一个生命说没就没了,相信对你的震撼很大,那么请停留在这种震撼里吧,妈妈今天需要跟你聊聊死亡这个话题。
死亡其实是个无处不在的现象,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生命体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有限的。
比如阳台那颗花,它的限期可能是一年,也就是300多天;比如绿绿,它属于猫类,它可能活几年到十几年;比如我们人类,寿命大约平均80多岁,很少人超过100岁,其实也就是3万多天。
3万多天,多么短暂,如果你再一算,其实爸爸妈妈已经活了1万多天,外公外婆已经活了2万多天,而你也已经活了3千多天,超过了人生长度的十分之一。
你可能会惊愕,啊,我什么都没做,就已经活完了人生的十分之一,太浪费了。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感慨,古人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就是这种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永恒感伤。
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忘记死亡,或者假装它不存在。
我们常常错以为人生永恒,时光永远,所以总是会消耗时间、挥霍时间,甚至会因为拥有一堆时间发愁,对生命感到厌倦,不耐烦,甚至采取自杀的方式提前结束这本来就有限的时间。
其实死亡是一道警示,它像一把剑一样时刻悬挂在我们头顶,而我们的生命不过是一道在警示注视下的旅程。
看不到这道警示的人,容易把人生活成歧途。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从来不考虑“人生要为什么活着?”这种根本性的问题,从而让自己的生命陷入为了活着而活着,或者为了生命的本能欲望而活着的境遇之中。
一个从来不考虑活着终极目的问题的人,他们的活着是缺乏自主性的,比如,想当然地为着一些东西活着。而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在他们3岁之前因为某些原因缺失了的,比如爱,比如认可,比如重视,比如物质,比如尊严。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东西,然而就是需要不停的获取这些东西,那种迫切,那种焦灼,就像饿鬼需要食物,总是很饿,他们抢夺,争斗,但总是得不到,或者仅仅可能会得到一点,但依然会很饿。
如果按照本能活,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可能是匮乏的一生,因为由匮乏滋生的欲望无穷无尽,当我们执著地想去从外界获得一些东西来填补我们内心的缺失的时候,我们就活成了命运的傀儡。
而这一切都在于,我们忘记了死亡的存在,我们忘了人为什么要活着。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宝宝的识字经验,我家孩子3岁开始我就和他一起看书,但不会动的书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欢,后来我开始寻找动画类的教育材料,前后使用过多款早教类的应用,普遍存在广告频繁、在未知孩子学习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收费,直到我发现了【猫小帅识字】应用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直接拍死一只蚊子给他看,这季节正好[抠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来说说我的一点理解吧
我是两个孩子妈妈,老大8岁,老二四岁半。早两天给娃儿们讲了一本绘本叫做…死亡也许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书中让孩子认识死亡本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人生的意义。
家长可以借助绘本和孩子探讨死亡
在我看来死亡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消亡,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推荐和孩子一起看看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
如何让孩子接受亲人的死亡,对于许多父母来说是一件棘手的事。告诉孩子真实的死亡原因,让孩子充分宣泄悲伤并安抚孩子,一起回忆亡者人生经历中的美好时刻,重温彼此的情感,相信孩子能够理解和面对死亡,不在有慌张、恐惧和放不下的悲恸。
——徐榕(童书编辑,幼儿心理研究专家)
这是一个关于情亲,缅怀和思念的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