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帛书·老子》第二章中的“胃”字,甲本、乙本、《道德经》里都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帛书,老子,道德经《帛书·老子》第二章中的“胃”字,甲本、乙本、《道德经》里都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帛书·老子》第二章中的“胃”字,甲本、乙本、《道德经》里都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帛书·老子》第二章的这个“胃”字在甲本中出现过五次,在乙本中只出现过一次。
而在通行本道德经中则没有这个字,也没有“谓”字,请看原文对比:
第二章第二句原文:
帛书甲本:其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裂〕,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將〕恐歇,胃浴毋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帛书乙本:其至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蓮,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渴,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欮。
王弼本: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已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注:上文中〔 〕内为帛书版残缺字】
这个“胃”字。其实是个“密文”字义的字。被用来表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隐性世界」的部分。
《帛书老子(甲)》中,天、地、神、浴、侯王所对应的就是胃天、胃地、胃神、胃浴、胃侯王。前者表示的是“显性世界”部分,后者表示的是“隐性世界”的部分。
《帛书老子》是通行本《道德经》的母本,是用“密文”字义写的。相关内容读者可以阅读心智玩家的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至今有三个版本源头:一个是相传从河上公传下来,魏晋人王弼注释的版本,是现代通行本的祖宗。一个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甲乙两个版本,还有一个是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残编。
根据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与1979年郭店出土的楚简本《老子》残篇得知,现传世之《道德经》并非是老子书的原貌。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两版本的书体有些不同,但都属于隶书。乙本避刘邦讳,可以断定它是汉朝的抄写本无疑。甲本由于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因此可推断它当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前。
过去多以为隶书出现在秦篆之后,是“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从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一千一百余枚隶书秦简和1980年又在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两件隶书战国木牍的情况来看,隶书的出现与流行应早于秦篆。现代大量考古发掘证明,隶书在战国时期就已广泛使用于以竹木为书写材料的简牍上。
甲本帛书很有可能是直接从战国时期的竹简上转抄过来的,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三国时魏人王弼注《道德经》则是现存传世本中的最早版本。帛书本不分篇章,传世本《老子》则分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文字也多所不同。
以下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的简体字复原文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承谬误,不必拘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