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平平仄仄仄,律诗用的多吗,是否出律?
平仄,格律,杜甫平平仄仄仄,律诗用的多吗,是否出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平平仄仄仄,律诗用的多吗,是否出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意美,妙,有深度,盖过一切俗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三仄尾,不算出律,非正格,属拗句。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岑参“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等皆为三仄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平平仄仄仄,律诗用的多吗,是否出律?
前言
平平仄仄仄,是格律诗中常见的一个变格,被称为三仄尾。
三仄尾和平平仄平仄(锦鲤翻波)一样,其正格是“平平平仄仄”。这两种变格在唐诗中并不认为是出律。
一、关于三仄尾
今天的人学习格律诗,一定会把王力先生的著作拿来做标准。王力教授在《汉语诗律学》中,也专门说过三仄尾的问题。而且引用的是清朝赵执信在其《声调谱》中的一段话 :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赵执信说,三仄尾的对句是仄仄仄平平。在律诗中比较常见。例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平平仄仄仄,中仄仄平平。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平平仄仄仄,中仄仄平平。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中仄-平平仄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中平平仄仄。但是后面三个仄的话,前面必须两个都是平声。
也就是说,第一个字绝对不能平:仄平仄仄仄,这样就出律了。
清朝咸、同年间诗人董文涣(1833-1877),在其《声调四谱》中也说:“
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
首二连平亦无夹平,意思是前两个字都是平声,不会出现“仄平仄”的毛病,即不会出现仄平仄仄仄。
二、初唐的三仄尾
王勃《秋日别薛升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论,是平声。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平平仄仄仄,中仄仄平平。
三、盛唐的三仄尾
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平平仄仄仄,中仄仄平平。
有人说,“不”平仄两用,所以不是三仄尾。非也,不是的“不”,是仄声。
不的平声是“否”的意思,常常在押平声韵时代替否。例如朱敦儒《水调歌头·平生看明月》:
平生看明月,西北有高楼。如今羁旅,常叹茅屋暗悲秋。闻说吴淞江上,有个垂虹亭好,结友漾轻舟。记得蓬莱路,端是旧曾游。
趁黄鹄,湖影乱,海光浮。绝尘胜处,合是不数白萍洲。何物陶朱张翰,劝汝橙薤鲈脍,交错献还酬。寄语梅仙道,来岁肯同不。
来岁肯同不?意思是来岁肯同否?因为必须押平声韵,所以用“不”来代替。
四、中唐的三仄尾
中唐大诗人刘禹锡的《岁夜咏怀》: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第一句,弥年不得意,得,是入声字,这句也是是三仄尾。
五、晚唐的三仄尾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是一首七律,第7句是三仄尾: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惆怅-无因见范蠡,中仄-平平仄仄仄。
六、试贴诗中的三仄尾
甚至在科举考试中的试贴诗中,也能见到三仄尾。
唐德宗贞元年间登进士第的徐牧,有《省试临渊羡鱼》一首:
清泚濯缨处,今来喜一临。惭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
退省时频改,谋身岁屡沉。鬣成川上媚,网就水宁深。
赪尾临波里,朱须破浪浔。此时倘不漏,江上免行吟。
惭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平平仄仄仄,中仄仄平平。
唐·敬括的《省试七月流火》:
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变节金初至,分寒火正流。
气含凉夜早,光拂夏云收。助月微明散,沿河丽景浮。
礼标时令爽,诗兴国风幽。自此观邦正,深知王业休。
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平平仄仄仄,中仄仄平平。
唐·李行敏的《省试观庆云图》:
缣素传休祉,丹青状庆云。非烟凝漠漠,似盖乍纷纷。
尚驻从龙意,全舒捧日文。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
裂素观嘉瑞,披图贺圣君。宁同窥汗漫,方此睹氛氲。
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平平仄仄仄,中仄仄平平。
结束语
科举考诗算是最为严格的诗家标准了,尚且允许三仄尾的存在。也难怪唐朝人的三仄尾那么多。
而且三仄尾其实也不需要救拗,例如影向九霄分、满目望云山,都是仄仄仄平平。
@老街味道
上一篇:大蒜播种机质量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