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世界战争史上,有没有劣势军队围歼优势军队的战例?
罗马,迦太基,执政官在世界战争史上,有没有劣势军队围歼优势军队的战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总结一下,坎尼之战中,罗马方拥有一流的士兵,一流的军官,和二流的统帅(发罗是三流的,但同期执政官鲍鲁斯相对还是比较有军事经验的)。而汉尼拔方则是三流的士兵,三流的军官,和一流的统帅。兵力对比2:1罗马占优,但骑兵是1.2w对7k,汉尼拔占优。综合上面的分析,敝人认为,综合真实实力对比应该是罗马至少占有不低于2:1的绝对优势。
花了很多篇幅来介绍双方的对比,因为关于坎尼之战的作战过程,网上的介绍实在太多了,也写不出什么新意。但较少有对双方实力做过对比的。评价战果必须建立在清楚双方真实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如果光是看人数对比,很难理解坎尼之战在战史上的地位。
下面简单说下战斗过程。
首先布阵的是罗马军。由于数量过于庞大,罗马军的布阵在传统的正面宽度下,极大的加强了纵深。这是一个看似很愚蠢的布阵,因为既然拥有2倍的兵力,就应该扩大正面以图包抄对方。虽然是三流的统帅,但大家也请相信发罗肯定是懂这个道理的。之所以这样布阵是因为在那个时期,地中海国家间的战争一般都会在布阵阶段采用同样的宽度。因为假如一方宽度过宽,另一方会拒绝决战坚守不出。看同时期希腊和罗马人的战争会发现,很少有先布阵的一方试图利用地形(如在山坡上布阵),这不是因为仁义道德,而是先布阵的一般是挑战方,如果布阵占据明显优势,会导致对方拒绝应战。当时的罗马拥有绝对优势,执政官们不是担心能不能击败汉尼拔,而是担心汉尼拔不肯决战。这个心理也和汉尼拔进入意大利之后的各种风骚走位有关。汉尼拔行军飘忽不定,即使是在2倍罗马军的严密监视下,汉尼拔也总能“凭空消失”,然后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甚至在罗马人的主场意大利,还能打出特拉西美诺湖战役这种全歼罗马一个执政官军击毙执政官的伏击战来,让人产生出意大利是汉尼拔主场的错觉。这次汉尼拔以全军出其不意攻陷罗马军粮仓坎尼就已经让两位执政官狼狈不堪,再让老狐狸溜了还如何向选民交代?
另外,坎尼之战也不是在罗马军赶到的当天就爆发的。实际上双方首先设立营寨对峙了很多天。罗马军数次主动结阵汉尼拔都没有应战,他在等待罗马人的破绽。而罗马执政官可能也想通过“卖个破绽”来诱使汉尼拔出战。于是的坎尼会战的当天,罗马人首先布出了这样一个纵深加倍的步兵方阵,并且将7千骑兵平均分配与两翼。
汉尼拔等待的机会来了。但他没有急,而是慢慢悠悠等到中午才出现列阵。而阵型让罗马人一时摸不着头脑。
汉尼拔布出了一个新月形的阵型,中间突出,两翼拖后,面对罗马军形成了一个“凸”字阵,其中,汉尼拔最精锐的1w2非洲重步兵位于阵型的两翼,高卢兵与8000名伊布里亚重步兵混编位于阵型的中央。1w2骑兵并没有平均分配,而是最精锐的3000怒米迪亚骑兵位于右翼,9000名混编的伊比利亚骑兵和高卢骑兵位于左翼。
战斗首先由位于各自阵前的轻步兵引发。在互掷标枪后,双方轻步兵退入主阵后方。然后双方重步兵开始交手。在重步兵交手的同时,汉尼拔命令两翼骑兵出击,双方骑兵缠斗在一起。
面对精锐的罗马重步兵,位于阵型中央的高卢兵明显不是对手,在优势数量敌军的冲击下,开始支撑不住逐渐后退。一开始的“凸”字形逐渐被压成了“一”字形,又变成了“凹”字形。而两翼的非洲重步兵是汉尼拔的精锐,在罗马军的猛攻下竟然守住了阵脚,一步不退。
首先崩溃的是在两倍数量的敌方左翼骑兵猛攻下的罗马右翼骑兵。在迅速击溃敌人后,汉尼拔的左翼骑兵并没有急于攻击罗马的步兵方阵。因为罗马的步兵方阵纵深太大了,还没有完全进入汉尼拔设计的“口袋”。因此左翼骑兵直接绕过了罗马阵列的后方,从背后突袭与怒米迪亚骑兵缠斗的罗马左翼骑兵。由于有执政官发罗的直接指挥,罗马的左翼骑兵变现的出人意料的顽强,居然与汉尼拔最精锐的怒米迪亚骑兵打的难解难分。但随着汉尼拔左翼骑兵的加入,罗马骑兵彻底崩溃了,发罗也随着败军逃离了战场。
步兵阵线,中央的罗马军一直在前进,迦太基人就要崩溃了!罗马军经验丰富的百夫长们作出了这样的判断。罗马步兵擅长的就是中央突破,一旦突破敌军阵型就意味着胜利。罗马军开始往中央集结。汉尼拔的阵型在中央的极限承压下逐渐变成了“U”形,这时候,另一名执政官鲍鲁斯做出了一个决定战役结果的决定,带领自己指挥的侧翼步兵突入中军,以期实现“中央突破”。
就是现在!汉尼拔命令两翼守住了阵地并且还隐藏了一些实力的精锐步兵开始前进!在阵后的轻步兵向两翼分流。而驱散了罗马骑兵后的精锐骑兵也刚好赶回,封住了“碗口”。罗马8万大军被彻底装进了一个口袋里!而包围他们的是数量只有一半的敌人!
被包围的罗马军攻击力骤减。来自四面的挤压使得罗马军无法采用擅长的松散方阵,所有人都被挤压成一团,而外围汉尼拔轻步兵随意投掷的标枪几乎每支都可以夺取包围圈内罗马士兵的生命。
至此,“战斗结束,屠杀开始”
只用了半天时间,罗马建城以来最大的野战军就被彻底的包围歼灭了。坎尼一战,罗马军损失近7万,80位随军的元老院议员战死,16个军团的96名将校只有5人逃出生天,两名执政官中鲍鲁斯战死,发罗逃走。
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围歼战”。孙子兵法有云“倍则攻之,五则分之,十则围之”。坎尼一战,汉尼拔“半数而围”,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战例。
如果光看过程,可能还无法充分理解到汉尼拔超越时代的战术思想。所以我再花些篇幅做更深的剖析。
首先分析“新月”阵型。汉尼拔的意图很明显,首先在同等战场宽度下,新月阵可以隐藏一部分的真实兵力。因此当“凸”变成“一”再变成“凹”时,阵型密度并没有下降。而传统的“一”字方阵,在变成“凹”形时,阵型密度必然会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能够压迫对方阵型弯曲的一方往往都能最终实现突破并获胜。
第二,由“凸”变“凹”的过程,加倍了中军“败退”的距离,给罗马军造成了“敌人崩溃在即,再往前一步就是胜利”的错觉。古代战争中的指挥官和基层士兵不像我们现代键盘侠玩游戏这样,拥有“四十五度”的上帝视角可以总览全局。战斗一旦爆发,能看见的基本只有眼前的敌人和身边的战友。罗马军经验丰富的士兵们,只能通过自身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所处位置的变化模糊的猜测全局局势。而对于不断压迫对手后退的罗马中军将士而言,可能直到被背后的标枪射中的那刻之前,都还认为“胜利就在眼前”。
汉尼拔的高明在于,他知道那种“我想包围你,你不让我包围”的猫抓老鼠的游戏对于兵力劣势的他是玩不转的,所以他要设下一个心理陷阱,让罗马人心甘情愿的自己钻进来“被包围”。
那么这个阵型是无敌的吗? 所有罗马的敌人都可以套用这个战术来战胜罗马吗? 错。十年后的西班牙战场,汉尼拔的弟弟哈士杜巴面对罗马军摆出了和汉尼拔完全一样的阵型,教条的罗马将领任然采用传统的罗马方阵。唯一的区别是,兵力对比是迦太基3万对罗马2万5。这场战斗的结果是,在迦太基骑兵完成合围之前,罗马步兵实现了中央突破,迦太基阵线崩溃。
上一篇:染蓝绿色的头发是种怎样的体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