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世界战争史上,有没有劣势军队围歼优势军队的战例?
罗马,迦太基,执政官在世界战争史上,有没有劣势军队围歼优势军队的战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看军制。
罗马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每年罗马会组织武装公民选举(简单的说就是只有当兵的公民有选举权),选出国家最高元首-2名执政官(一般一名来自贵族,一名来自平民)。执政官是国家的最高元首,也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每个执政官指挥一个战略单位的执政官军(满编约2.5万人)。如果战事吃紧,多招募的军队会以执政官军为单位交由国务官或前执政官率领。当合兵一处时,由执政官统帅。当两名执政官合兵时,由两人轮流统帅。
而迦太基实行的是军政分离制度。将军由国家任命,受政客制约。实际上迦太基的将领很少有战略决策权,更多时候实际只是一个战术执行者。汉尼拔出身于迦太基著名的巴卡家族,同时他西班牙总督的世袭身份也使得他可以在西班牙范围内实现军政合一,提高了指挥效率。但他在面对眼前的罗马人时,任然要不断的和远在迦太基的政客进行各种博弈,因为他毕竟不是迦太基的最高领导人。
这方面双方各有优劣,很难说谁占决定优势。
罗马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真正的以举国之力打一场战争。由于执政官就是军队统帅,因此在执政官遇到军事上的难题时,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帮助解决。例如第一次布匿战争,没有海军的罗马发现很难跨海与迦太基争夺西西里,因此执政官立刻下令全意大利的造船厂加班加点制造军舰,仅用了三个月就建成了一支海军,并且在第一次海战中就奇迹般的击败了海上强国迦太基。而迦太基国内一直以来都有两大家族,偏向农业的汉诺家族,和以海洋贸易为主的巴卡家族。在迦太基政策和战略制定上,一直由于两大家族的分歧导致“迦太基永远无法避免战争,又无法全力以赴的去打一场战争”。而在此政治博弈之下的军队将领,则受到了过多的约束。在坎尼大胜,罗马眼看就要倒下的时候,被汉尼拔派去迦太基汇报战果并请求进一步援助的弟弟,却被政客派去了西非平定土著叛乱,耽误了两年的时间,不得不让人怀疑不在前线的迦太基政客们是否真的知道和罗马间的大国战争意味着什么。
但罗马制度的弊端也很严重。在好不容易推翻王政建立起共和制之后,罗马人对专制独裁的恐惧和警惕已经达到了有点病态和扭曲的程度。罗马人的体制有严重的防备独裁的机制,包括执政官一年一选,且不得连任。而由于军政合一,这使得罗马根本就没有“职业将军”。罗马人的从政路线一般从财务官开始,历任营造管、监察官、国务官,最后通过选举当选执政官。绝大多数的执政官在当选之前根本没有大军团的指挥经验(一般都有从军经验,但能指挥一个军团,甚至作为战略单位的执政官军的,少之又少)。而从他们接手大军团的那刻起,就有一个一年的倒计时,刨去冬营休战的三个月,留给执政官的时间只有9个月的时间,很多人根本还没“上手”就要离职了。历时23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最终以罗马获胜告终,但胜者在这23年内,除了勒古雷斯这样的败军之将外,居然没有诞生一个能被人记住姓名的“名将”,这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即使有以“前执政官”继续带兵的情况,“前执政官”也只能作为将军而不是统帅。相比于15岁随父征战,25岁就接任西班牙总督全权负责西班牙军政事务,坎尼战役时年33岁的汉尼拔,罗马也根本找不出一个有同等指挥经验的统帅来。
而迦太基的将军理论上是没有任期限制的,只要不捅大娄子,是可以长期指挥的,这使得将领有足够的时间构建自己的战术系统并且磨合指挥体系。
另一个由于过短的执政期限导致的弊端是,罗马执政官都有普遍的短期决战的倾向。试想一下,你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政治博弈好不容易当选了执政官,结果一看留给自己建功立业的时间只有一年…………如果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很可能就给后继者作嫁衣裳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勒古雷斯,特拉比亚战役中的塞姆普罗纽斯,都在这种恐惧下,急于在任期结束前发动草率的进攻导致大败。而坎尼之战时任罗马执政官的激进派代表发罗,一定也受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同时还要看到,在这个时期,罗马平民在长期的斗争中争取到了超越以往的权力,这一时期的罗马政策有很明显的平民权力保障倾向,包括2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名来自平民。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平民执政官有很强的使命感,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不光是为了自身的荣光,也担负着为整个平民阶级争取更多权益的使命。因此这一时期的平民执政官往往表现出超出必要的积极,勇敢和热情。面对平庸的对手时,这种热情甚至会经常带来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但面对汉尼拔这样的名将时,基于热情的胡乱出拳只会让自己破绽百出。
但也必须要承认,基层军官的素质上面,罗马军队几乎可以说是碾压迦太基的。与统帅往往经验不足不同,罗马军的基层组织是以百人队为单位的,而百人队长往往具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这极大的弥补了将军经验的不足。罗马军很强调“标准化”,如设营,行军,作战,巡逻,侦查,都有标准化的流程,这些基本的战术事务,每个百夫长都很清楚并且不需要将军额外的指令就可以准确执行。一个出色的基层军官团可以带来的作用,看看二战初期的德国军队就可以知道。因此虽然迦太基的将领更具经验,但除了汉尼拔外,整个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除了汉尼拔找不出哪个迦太基将领可以在同等兵力下战胜罗马军队,即使对手的指挥官名不见经传。
再看下军队组成的纯战术层面。
罗马军队的当家王牌一直是其引以为傲的重步兵。前面提到的罗马军制的优点使得罗马的重步兵在面对同样数量的同时期军队的正面对决时,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也因此,罗马并不很重视骑兵的发展。根据罗马的血税制度,服兵役等同于交税,因此是没有军饷的并且还要自费购买装备。而骑兵,由于其费用昂贵,只有由财产最多的第一等级公民提供(罗马公民根据财产分为6个等级)。这导致了罗马骑兵兵员非常短缺。在一个正常5000人编制军团中,骑兵编制只有300名,不到十分之一。
而汉尼拔则非常重视骑兵的发展。《名人传》中记载了汉尼拔和西庀阿间的一段对话,西庀阿问“古往今来的名将你认为如何排名?”,汉尼拔答“亚历山大第一,皮洛士第二,我第三”。可见汉尼拔是很崇尚亚历山大的军事体系的,尤其是多兵种协作。因此从一开始,汉尼拔就非常重视骑兵的发展,并且手上有一支人数不多(三千人),但却号称当时全地中海最精锐的骑兵-怒米迪亚骑兵。
但这里必须要说明一下,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骑兵并不对步兵具有碾压性的优势。由于战马不披甲,也没有马镫,当时的重骑兵冲锋的冲击力是很有限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战场上的快速机动兵力。而汉尼拔手上的最精锐的怒米迪亚骑兵,主要使用标枪,按照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中根据作战方式划分轻重骑兵的定义,实际上应该属于“轻骑兵”。这也是为什么罗马不太重视骑兵的原因,甚至罗马骑兵经常会下马列阵以步兵方式作战。在与汉尼拔的前期交手中,发罗曾创新性的将轻步兵与骑兵混编,结果汉尼拔的优势骑兵竟然也讨不到便宜就可以看出,当时的骑兵的正面战斗力十分有限,主要作用是机动包抄,驱赶轻步兵,以及战胜后的追击。
上一篇:染蓝绿色的头发是种怎样的体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