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于《道德经》哪一章节你觉得你理解,并且可以分享给大家的?
本体,老子,万物对于《道德经》哪一章节你觉得你理解,并且可以分享给大家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让人正确认识外在物质导致内在的欲望的放大
看似美好的东西也要辩证的去审视 如果美好的东西让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话 对我们反倒是有害的
老子告诉我们不能被外在的刺激影响了我们自己 不能因为欲望而丢失了自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来回答:对于《道德经》哪一章你觉得你理解,并且可以分享给大家的?
我最喜欢《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在《道德经》的八十一章中,只有第三十三章,使用的几乎是大白话写成的。不用翻译现代人也可以看得明白。
尽管此文写得浅显易懂。但是却含有无穷的智慧,对于我们做人处事有着很深的指导意义。下面就把我的领悟分享告诉给大家。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首先,认识自己是人类最终极的哲学问题,也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当然也是最难的问题。人只有认清了自己,才能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才能有正确的思维,并在正确的思维下,开展正确的行动。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就好比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又怎么能确定前进的方向。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又怎能确立人生奋斗的目标呢,所以,人贵在自知。有了自知,人才能胜人,才能自胜。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什么是知足?我的理解是:知足不是指的对物质世界的满足,而是指精神世界的丰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强大的内心。
老子以为,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为外界所引诱。处事都有自己的主张,特立独行,不以他人的赞赏与关注为行为目的,有独以天地精神之往来的勇气,如此就会自然而然的“强行者有志”了。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上面这句话译成白话就是: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现在的人常常讲,活出你自己。
什么是“你自己”呢?不失其所者,不要忘记你自己是谁,不要看着别人的样子活着,也不需要活出个样子给别人看。只有活出自己的样子才是长久之道,也是随顺自然之道,能够随顺自然,当然能天长地久了,所以才能“死而不亡”。
有些人八十岁看着像十八岁,有的人十八岁看着像是八十岁。只有活出自己想活的样子,才是真正的长寿。按照别人的样子活着,或者活给别人看,那么就是虽寿犹死,活上一万年又有什么意思呢?
老子告诉我们,我们如果能内省自察、自知自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行我素,得失随缘,任何时候都不失本心,就能够以强劲的生命和满饱的精神,洒脱自在地行走在人世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我当年看到这句话就非常喜欢,具体的意思你一搜就出来了,我没必要过度解释。
道德经的美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这种不同的理解都能是道,自己悟出来的道,这不美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字字珠玑,可处世,可修身。可长期研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八十一章都可以哦 我就在分享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杨绛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的话和她一生都这么做的事实,不正是诠释老子“上善若水”这一思想吗?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其原文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下面是我对这一章节的理解,不知正确与否,只是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得失。与众人相处,有宽阔的胸怀和宽容的气度,不与世人纷争,所以几乎接近于道。善于选择地方居住,善于保持心胸深邃沉静,善于以仁爱待人,善于讲信用守承诺,善于执政国家大治,善于发挥专长和才干办好事情,善于抓住时机立即行动。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发生过失和怨恨。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都包含着矛盾。有“不争”必有“争”,那老子讲的“不争”是什么,“争”又是什么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