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朝灭亡后,“焚书令”为什么没有立即解除呢?
秦朝,刘邦,儒学秦朝灭亡后,“焚书令”为什么没有立即解除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西汉就是一直在抄秦朝的作业,秦朝的法律要抄、秦朝的制度要抄,甚至本属改朝换代必须要改的正朔、历法、五德,西汉也要抄。之所以原封不动地抄,就是因为汉初人才匮乏,这伙人的水准只能支持他们抄秦朝的作业,甚至还很勉强。
权力一旦被拥有,就很难指望统治者能够自废武功,向天下百姓让渡权力。没必要理解这其中有多少恶意,其实就是管起来更容易。所以,即便是公认的恶法,也会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自然惯性。
而吕后及惠帝时代,之所以要废除挟书律,大概率的可能不是出于他们的善心或进步,而是汉朝的文学水准太低,到了不提高不行的程度。所以,只能废除挟书律,然后大家开始拼命搜集民间藏书、搞文化建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首先刘邦出身于贫困人民,本身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汉高祖从心眼里不喜欢儒学,会对儒学有一种偏见轻视,史书记载:\"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而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高祖只知”马上打天下”,而不重视思想方面的统治。秦朝推崇法学,用法来治理国家,并且以吏为师,非常排斥儒学。朝中的权臣集团基本和刘邦一样,早年时都接受过秦朝的\"轻儒\"的思想,他们对儒学的轻视在思想上已经根深蒂固了。比如说当时的丞相周勃就是这样:\"勃不好文学,每招诸生说士,东向坐而责之: '趣为我语'。
2、\"治乱世重功能,而轻德行\"这是西汉初期时代的非常显著的特点,\"轻德行\"说的就是当时文武百官包括皇帝都没有注重儒学的思想,没有注重\"德行\"的宣扬。这种作风导致西汉初期,朝廷的行事作风都较为粗犷,考虑事情不全面、细致。由于刘邦对儒学的轻视,导致他虽然一直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轻摇赋税、休养生息,但仍然没有解除\"焚书令\"。
3、西汉初期施行清静无为的治国方针,不需恢复诗、书等“繁绕”之书。加上连年战乱,百姓急需休养生息,此时也不宜解除“焚书令”,让老百姓陷入诸子百家的观念之争。一个国家刚刚建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休养生息,减轻战争带来的不好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在位者清静无为,让百姓自由生活。刘邦在刚建立西汉时就是这样做的。
4、由于刘邦集团整体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再加上受秦文化的影响,\"羞文学,好勇武\",整体呈现出\"质而少文\"的特点。所以刘邦休养生息的主要方针就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大体上沿用旧制度。在文化上表现为任其自由发展。汉初人才匮乏,西汉就是一直在抄秦朝的作业,秦朝的法律要抄、秦朝的制度要抄,甚至本属改朝换代必须要改的正朔、历法、五德,西汉也要抄。之所以原封不动地抄,就是因为汉初人才匮乏,这伙人的水准只能支持他们抄秦朝的作业,甚至还很勉强。说白了就是不管了,而他又在总体上沿用了旧制度,自然\"焚书令\"也就延续实行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