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朝灭亡后,“焚书令”为什么没有立即解除呢?
秦朝,刘邦,儒学秦朝灭亡后,“焚书令”为什么没有立即解除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秦朝灭亡后,“焚书令”为什么没有立即解除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焚书令",是秦始皇在位时实施的一个政策,大致的操作为:非博士官,不得藏诗、书、百家语,民间所藏诗书等禁书,都要交给官方回收,然后焚之而后快。民间除了不能藏之外,也不能谈论这些书籍等等。
"焚书令"的实行使大量珍贵的书籍丢失,有人称这次事件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给后世研究古代的"六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罪恶滔天"的焚书令,却没有在秦朝灭亡的时候就解除,反而是到汉惠帝时期才解除,这是为何呢?
一、焚书令并没有在秦朝灭亡后立即解除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道:"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这里的挟书律就是"焚书令"。为什么这么说呢?
秦汉时期,一个皇帝的命令为"制"或"诏"。"制"一般是法律之类的,"诏"一般为告示之类的。"诏"可由当朝的丞相或御史大夫上奏,经皇上的批准,就可变为"令"。"焚书令"就是这么来的。当这个皇帝死去后,后世若觉得这个仍有必要实行,这个"令"就会变为"律"。也就是说,"律"是"令"的发展形态。"律"和"令"一样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挟"为"藏"的意思。"焚书令"实施时,也有一条规定说:除了任职博士官的,其余人皆不得藏诗、书、百家语之类的书籍,若你藏了这些书,就会把你的书都烧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昭烈庙,也就是为纪念刘备而修建的庙宇。这座庙宇与成都的武侯祠是合在一起的。相对来说,人们更喜欢把“汉昭烈庙”叫作“武侯祠”。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今,刘备的庙都只有一个,历朝历代都是由朝廷出面修建的,符合正统。而成都的武侯祠却不止修建一次,也不止一个。有官府修的,也有民间修的。刘备庙也好,武侯祠也罢,自开始的他们分别的庙宇起(后来合在了一起也是一样),都是屡毁屡建,屡建屡毁。
在成都,直到明朝初年,其他地方的武侯祠都已经毁损了,只有紧邻刘备庙的一座还香火鼎盛。而当时,香火鼎盛的也只是武侯祠,刘备庙却冷冷清清。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蜀王朱椿认为不合礼制,有臣下欺主的嫌疑,于是下令重修刘备庙。按他的意愿,废武侯祠,在刘备庙内增加了一个祭祀诸葛亮的祠堂。并根据刘备死后的庙号,定名为“汉昭烈庙。”明朝末年,刘备庙再一次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在地方官宋可发等人的主持下,在昭列庙废墟上重修庙宇时,仍沿袭明代君臣合祀的格局,只是在布局上作了调整,奠定了今天武侯祠的规模。并定名为“武侯祠”。清乾隆十一年,四川布政史周琬对历史上昭烈庙和武侯祠的兴废做了一番考证,认为清初重建的武侯祠本是在刘备庙的旧址,不应喧宾夺主,于是将武侯祠大门匾额换成了“汉昭烈庙”,庙内的诸葛亮殿改称武侯祠,这个折衷方案一直保持到今天,但自明朝初年武侯祠和刘备庙合并开始,当地群众一直以为刘备庙合并到了武侯祠,即我谓“观者不察,遂以武侯庙先主耳”。故仍称合并后的昭烈庙为武侯祠。清初重建后的昭烈庙就依民间习惯上的称呼正式定名为“武侯祠”的。周琬的这一次改匾,把武侯祠又改成了“汉昭烈庙”,但“蜀人之口习武侯,而不复以昭烈”。就是说,匾额可以改,但老百姓的嘴却改不过来了。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决定采用民间认可的“武侯祠”这一名称为正式名称。也就是说,在称呼上,对此统一为“武侯祠”,但“汉昭列庙”这一块匾额因为是文物,也不能再改了,就那样置于庙祠大门之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焚书令"的实行使大量珍贵的书籍丢失,有人称这次事件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给后世研究古代的"六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罪恶滔天"的焚书令,却没有在秦朝灭亡的时候就解除,反而是到汉惠帝时期才解除,这是为何呢?
一、焚书令并没有在秦朝灭亡后立即解除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道:"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这里的挟书律就是"焚书令"。为什么这么说呢?秦汉时期,一个皇帝的命令为"制"或"诏"。"制"一般是法律之类的,"诏"一般为告示之类的。"诏"可由当朝的丞相或御史大夫上奏,经皇上的批准,就可变为"令"。"焚书令"就是这么来的。当这个皇帝死去后,后世若觉得这个仍有必要实行,这个"令"就会变为"律"。也就是说,"律"是"令"的发展形态。"律"和"令"一样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挟"为"藏"的意思。"焚书令"实施时,也有一条规定说:除了任职博士官的,其余人皆不得藏诗、书、百家语之类的书籍,若你藏了这些书,就会把你的书都烧掉。
由此可知,"焚书令"之后的称呼变为"挟书律"。"焚书令"中的"令"变为了"律"。也就是说,秦朝灭亡后,到了汉朝,"焚书令"仍然有效。
二、回顾一下"焚书令"的具体内容
为了说明“焚书令”为何在秦灭后没有立即解除,首先要看看“焚书令”到底有哪些内容。
大家一说"焚书令",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焚书令"焚尽了天下所有书,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焚书令”在施行之前,首先对书籍进行了分类:思想文化领域的书和科学技术领域的书。先说思想文化领域的书。《史记》记载了"焚书令"对此类书的政策: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 尉杂烧之。"但是若你是博士官职呢?你若是博士官职的话,这些书就不用焚了。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中也说了这件事,他认为博士官职收藏的《诗》、《书》、《百家语》是不会的,烧的只是非博士官职的私人收藏。后世的学者也有很多人赞同他的看法。《焚书辨》也为"焚书令""洗白"道:"博士收掌之书未焚于秦始皇",这些书籍真正丢失的原因是因为项羽。项羽在咸阳大肆屠杀百姓、烧宫殿时候,把这些很珍贵的书籍焚烧了,从此这些书籍就遗失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