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孔子治鲁时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却被迫周游列国不被重用?
孔子,鲁国,的是为何孔子治鲁时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却被迫周游列国不被重用?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不同,不相为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太能了,用他显得我无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影响了士大夫的利益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水无鱼,谁喜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是仁义迟天下春秋战国是各霸一方,与仁义是对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但是在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当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当时的诸侯王们忙着扩军备战争霸天下,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乱世用重典,以法家治国,兵家强兵,孔子的思想没有办法令一个国家国富兵强,自然不受列国待见。
而孔子的思想真正得到广泛传播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的汉武帝为了统治天下,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超越法家等思想成为国家主流,也出了传承万代、见王就拜,最终不曾断代的“衍圣公”一脉。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名,但他的思想实在不符合当下争霸的大背景,因此被列国所弃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群雄逐鹿的年代,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即生存和发展才是首要的。理论脱离时代实际,帮不了君王的忙,等于空谈。又有谁理睬他师徒一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他们相互联系,也相互制衡,都想把自己发展强大以称霸诸侯。这种制衡包括人才任用。
各诸侯国都知道孔子的能力,孔子若能得其位,就没别人什么事了。所以孔子的才能让人害怕。
其一怕:国家之怕。
孔子五十六岁时,鲁定公让孔子代相国之位,孔子与政三个月,就让鲁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的政绩,说明了孔子的治国理念与时政的契合。照这样发展,鲁国强大指日可待。
孔子的这一政绩让鲁国的邻国齐国害怕起来,就想方设法破坏孔子与鲁国的契合关系。齐国本打算,如果破坏不了,就送鲁国土地,在鲁国强大之前提前讨好鲁国。
当时鲁国掌权者季桓子因嫉妒孔子的才能,早就想排挤孔子,而当时的鲁国国君既无雄才大略,又无俯视天下的远见,被齐国的八十个美女与一百二十匹马所收买。孔子看到鲁国国君被季桓子撺掇着,沉迷于酒色之中,只好无赖的离开了鲁国。
齐国用一招,就排除了鲁国的后患,之后的鲁国,再也沒有强大。
季桓子快死的时候长叹:“从前这个国家几乎要兴旺起来,因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能兴旺。”等季桓子后悔的时候,早已时过境迁。
其二怕:同行者的害怕。
齐景公曾向孔子问政,就是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答,景公又问政时,孔子又告诉景公,管理国家要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封孔子田地。
当时景公身边有上大夫晏婴。
晏婴却不想孔子留在齐国,更不想孔子留在齐景公身边影响齐景公,于是把孔子的治国理论大加贬斥,说孔子这类儒者到处乞求官禄,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想推行他们的终其一生都难学会的繁文缛节,为了葬礼能隆重举行,不惜倾家荡产。
齐景公相信了晏婴,就没有任用孔子。
而晏婴所说儒者不惜倾家荡产举行葬礼,实际是他自己杜撰。《论语》有鲁国人林放问礼孔子,孔子回答说:“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对于丧礼来说,与其仪式上周全完备,宁可内心沉痛悲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