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史上所说的古代禅让,真的甘心把帝位传给外姓人家吗?
大禹,帝位,黄帝史上所说的古代禅让,真的甘心把帝位传给外姓人家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史上所说的古代禅让,真的甘心把帝位传给外姓人家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禅让”,所以对于古代禅让者是不是“真的甘心”把帝位让给外姓人的问题,准确地说应该针对每一次个例来分析。
最为中国人称道的是尧、舜、禹三位先秦帝王之间的两次“禅让”。普遍认为那两次“禅让”是一个众望所归、皆大欢喜的结果,也是古代原始民主的一种政治形式。从罗马的“元老院”和满清的“议政大臣”制度中都能看到一些原始民主制度的痕迹。
虽然由于当时距离现今太远、历史记录可能存在较大偏差,不排除这是后世人为塑造的一种古代印象,也一直有野史认为那两次“禅让”并没有史书记载和神话传说的那般简单和光彩,但是确实很有可能是一种当时历史形势下的合理方式。
从尧到舜的“禅让”,与从舜到禹的“禅让”,也因此成为后世位极人臣、大权在握的野心家们牟取帝位的屡试不爽的最好借口。这一类的“禅让”在中国历史里所有“禅让”案例中占据了绝对比例,往往会成为改朝换代的先声。
例如,公元8年,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王莽,导致新朝代汉;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丕,东汉正式落幕而曹魏开场;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有样学样,迫使魏元帝曹奂“禅让”,于是曹魏让位于西晋。
中国历代王朝的前期几任帝王一般都相对更有作为,但是得享大位的后代们,由于缺乏足够的锻炼与筛选,能力与素质很难得到保证。与此同时能够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置上的人,大多是人中龙凤。于是就会出现“君弱臣强”的局面。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如果“禅让”和改朝换代进行得比较平稳,无异于会是一次成功的最高权力交接。例如,公元581年周静帝宇文阐“禅让”给隋文帝杨坚,公元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都实现了“最高权力有才有德者居之”的结果,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但是这种情况毕竟只是少数,因为这一过程的条件要求苛刻,意外因素太多,往往会鼓励那些不安分的大臣与拥兵自重的将领。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赵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赵何,自称主父,但是被赵国大臣李兑与公子成发动沙丘宫变,将主父困于宫中,求食不得,被活活饿死。
所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历史走向的一个关键就是最高权力交接。交接好就万事太平,交接不好则天下大乱。但是这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如此,现在也是。例如美国近年就出现了把整个国家搞得沸反盈天、鸡飞狗跳的总统特朗普。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从西周开创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由中国人发明创造的一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嫡长子”是指正室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因为“嫡长子”是谁是众所周知的,帝王死后谁来继承一目了然,不存在争议,也就消除了很多不安、野心和隐患。虽然可能会出现一些弱智君主,但是因为有助于政权的稳定,对整个国家和黎民百姓来说,可能会是一种更理想的局面。
但是“嫡长子”继承制连续几代之后,整个政权就会板结固化,社会分化加剧,新一轮的重组也就不可避免。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历史周期率”也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归根结底来说,人类从来没有过完美无缺的制度,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完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丕在接受了汉献帝禅让之后,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怎么看都有点儿得了便宜还卖乖之嫌!也就是从曹丕开始,世人对上古的禅让一事有了颠覆性的看法。
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的时候,虽然皇帝的大权已经旁落,但是皇帝一职却依然拥有巨大的政治潜力。
不用说禅让与非宗族子嗣,就是禅让与自己宗族子嗣也是被逼无奈而为之。此时的禅让一事儿,只要拥有足够实力者自然趋之若鹜,皇帝被迫禅让也多是心有不甘。
大家都在觊觎君主之位,自然是因为君主一位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当君主之位的付出远远低于得到的利益之时,很多人便会唯恐避之不及了!
秦朝末年大家都纷纷起兵反秦的时候,所有的局势尚且并不明朗。萧何、曹参等人并不愿意去承担当时的风险,所以他们把刘邦推到了前面。
从此刘邦就走上了忙碌的一生,不是在干架,就是在去干架的路上。直到刘邦当上了皇帝之后,这才有时间由衷地感叹一句:“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上古时期的那些君主,比当年的刘邦还要累。听起来挺好听的,说是什么君主。其实干得好时应该的,干得不好还要挨骂。
那时都还是处于部落的状态,部落首领实际上也没有多大权力。干活的时候领头去干,打仗的时候领头往前冲,其实就是一个小班长而已。
当时所谓的天下君主,也就是各个部落共同推举出来的。大家愿意听就听你一句,不愿意听也只能干瞪眼。
不用说君主的位子是大家推选出来的,就是让他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不愿意让自己孩子继续去受累。
那段时期很多的名士,都是拒绝接受君主的禅让。由此可见当时君主之位不是很吃香!
直到舜担任君主的时候,大禹利用治水的契机,把松散的部落整合了起来。大禹的因此拥有了强大的权力,自然就不肯把位子再传给外人了。
于是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君主之位。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咱姑且不说《竹书纪年》中讲的,舜帝把年老的尧帝怎么怎么囚禁的事。仅就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来讲,并不是把自已的帝位让给毫不相干的外姓人,其实,从黄帝开始,五帝之间,都存在着很亲近的血缘关系。
上一篇:屌丝怎么在互联网逆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