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儒家来讲什么是亡国,什么是亡天下?
天下,儒家,亡国对儒家来讲什么是亡国,什么是亡天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有“率兽食人人将食人乃亡天下”的内容。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而“天下观”其实就是“民为上”的观念!
后期儒家对于“亡天下”没有太大变化,基本还是天下民众苍生。
但是对于“亡国”,在秦汉大统一之下,成为了“政权观”。在“亡国”和“亡天下”之间,儒家思想选择了“亡国”,以避免“亡天下”。这也就出现了朝代更迭。
对于“亡国”观下的朝代更迭,也用涌现了很多成语比如良禽择木而栖、弃暗投明、择明君而佑…而“君”就是政权的代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出这个概念的第一人是顾炎武。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这段表述,即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观,体现出了他对“仁义”的强调,身处乱世,改朝换代称之为亡国,而仁义充塞则意味着天下皆亡。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强调以“仁义”为本的天下观,正是倾注了顾炎武先生对现世社会风气的愤懑忧虑。“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纲纪为不可缺矣”,在顾炎武的天下观里,反映的是儒家“天下观”中蕴含的浓厚的文化色彩。
与现代观念中明确的地理边界划分国家概念不同,传统中国的“国家”“天下”,都是相对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与其说指的是某一地理范围,不如说是指一种文化理念。
从古代“华夷之辩”起,区别“我者”和“他者”的根本标准,就归为是否服膺于共同的文化。这里顾炎武虽然将亡国与亡天下区别看待,但对仁义道德的强调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生死存亡之际,仁义道德成为匡扶天下的关键,也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全力以赴去践行的责任和使命,而顾炎武奉为圭臬的“仁义”,正是脱胎于儒学传统观念。
顾炎武将“仁义”作为“天下”的根本,与一家一姓之“国”相区别。所谓“国”,是“王室”的“国”,却不是人民的国。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观念。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这样说道:“自天下为家,各亲戚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 ,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而恤之。...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此义不明久矣。”
人各有私情,体恤百姓的私情,怀天下之私,才能凝聚起“天下之公”的王政,所以在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观念中,是对君主独裁发起的猛烈批判。
国家疲敝是因为民生凋敝,而民生凋敝正是因为统治者不能以“公心”待天下,不能尊重和体恤百姓的私情。这种公私之辩,与“国”和“天下”的区别一样,都将广大民主视为统治的基础,将民心视为根本所在。
到了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严复在顾炎武的观点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提出“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
古代人民根深蒂固地认为,朝廷即是“国”,“国”即朝廷,爱国、卫国就是包围朝廷,包围皇室,爱国精神实际上等同于“忠君”,天下则是与这样的“国”相对的概念,包含了所有中国人在内的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国”。
这便是儒家发展到明末所出现的跨越时代的“天下观”,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对爱国思想的真正阐述,人人所为,休戚与共的是“天下”,而不是“一家一姓”的“国家”,所以顾炎武先生才会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声呐喊!
这是时代的最强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亡国,是君主皇室之亡;亡天下还包括文化、信仰之亡后的被奴役之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亡国指王朝更替,亡天下指,天下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统治阶级或异族入侵者率兽食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封建家天下文化而言,亡国之改姓易主换国号;亡天下指除了改姓易主换国号之外,王朝文化统治形态根亡失!
但儒家并没有深厚的国家民族概念,只有“明君”概念,认为谁是明君谁就配位坐天下!所以在儒家人眼中亡不亡国,意义不大!有明君之主才是重要的!
在儒家人心中,天下是不存在亡的,只有得与失,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这个“民心”不是普遍的下层黎民百姓的心,而往往是儒家人的心!最终不过是以民为由头,行自己事!
对儒家来讲,何为“明君”呢?毋庸置疑,起码得懂儒家的礼仪,对儒家人士优待,所以优待儒仕的宋朝皇帝个个都是“明君”,连亡国的“徽钦二帝”都是“圣君”,亡国被俘了还被儒生后世天天“二圣”念叨不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