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字为什么多音多词而不能一字一音一义对应?
汉字,一字,文字汉字为什么多音多词而不能一字一音一义对应?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甲骨文,已经是成熟文字。不算族徽人名地名等特殊用字,目前解读的1500个左右甲骨文字,“依类象形”的图画文字,占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形声相益”的形声字,占百分之三十五以下。
人们的实践每天都在进行,很多新的事情需要用语言表达,也需要用文字记录。已有文字不够用,肯定是很现实的矛盾。
这一矛盾,都通过造新字来解决,不很现实。因此,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引申”原有的文字,来表达新的含义。
比如,“中”,在甲骨文里的本义,是“旂”,一种带飘带挂铃铛的“旗帜”,用以表示族属、权力和势力范围。这种“旂”,插于一族一部落所辖范围的中央,因而,“中”就别引申为“中央之中”。
这是“中”的第一个“引申义”。
因为“中央之中”,据周围等长,于是有了“不偏不倚”的引申义,这就是“中庸之中”“中和之中”的新的引申义。
再后来,从“中”的“不偏不倚”、平衡、稳定的含义中,又有了“中的之中”的引申义。
等等等等。
“引申”,是“一字多义”的重要原因。
英语里的“cool”,主要含义是凉爽的、冷静的形容词。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青年更多地用这个词表示“孤傲”“冷僻”“有个性”。在中国,把这个词音译为“酷”。这个音法,使汉字“酷”,有了新的引申义,以致有了“酷毙了”“帅呆了”的新生语言。
另外,“假借”也是“一字多义”的重要原因。
“假借”,有“无本字的假借”,比如,古代语气词“耳”,是假借“耳朵之耳”;有“本字后造的假借”,如,表示说话的“谓”,原来假借“胃”字,至晚秦代才新造了“谓”字;还有“本有本字的假借”,如,“艸”是本字,后来假借了表示栎树果实的“草”字,后来“草”反倒成了“正字”。
还说到“中”字,“衷”是其假借字,“由衷”,原来是“由中”;“折中”也作“折衷”。
国外的“圣书字”和楔形文字里,假借的现象同样很普遍。只不过在形成拼音文字后这种现象消失了。
汉语中的“歇后语”和密语中的“谐音原则”,实际上是汉字假借的语音依据。
比如说,“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金庸《鹿鼎记》常用的一句南方歇后语“老猫闻咸鱼——嗅香啊嗅香(休想啊休想)”,这都是同音假借。
汉字是原生同源文字,以表意为主,然后通过引申和假借,就形成了“一字多义”的局面。
五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汉语的特点,使记录其含义的汉字,更容易形成“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情况。
汉语的特点之一,是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比如声调,这就是其他语言和文字基本不具备的特征。
再说“中”字,前几种含义,在现在的普通话里,声调都是“第一声”,阴平;而“一语中的”的“中”,就是“第四声”,去声了。河南方言里,把“行”“好”“可以”说成“中”,应该发几声呢?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语素是单音节,一个语素对应一个汉字。
一个语素,就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词汇,上、下、左、右、前、后、多、少,等等,不胜枚举。
在长时间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有多语素词汇向单语素词汇集中的现象。
比如,汉代,一些地方叫“於菟”,另一些地方连读,叫“虎”,逐渐地,更多的地方都叫“虎”了。
还有,那时候,很多地方说“窟窿”,但也有地方连读,说“孔”。“孔”引申为“空”,又引申为“窍”,还引申为“通”。《说文》曰:“孔,通也。”
语素和语素,也可以组成有新的独立含义的词汇。
如前面说到的上、下、左、右、前、后、多、少,组成上下、左右、前后,基于原来的含义大不相同了。比如,“左右为难”,绝非仅是指“不能决定向左还是向右”。
汉语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语法上,没有形态变化,这与印欧语系是完全不同的。
汉语的这一特点,使动词和形容词无论在什么句法位置上出现,形式都一样,这就形成了词类多功能的现象。
比如,前面说到的“多、少”,可以组成“多少”这个词汇。看下面这句话——“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话里的“多少”看起来是一个词,但含义迥然不同。
概括一下,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文字,以表意为主,虽然在隶变之后,汉字成为了记录语言的符号,但通过引申和假借使“一字多义、一字多音”普遍发生。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又与汉语的单音节语素为主以及分声调的特点紧密相关,加之语法上的特点,不仅使语言本身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也使对其记录的汉字,也具有了“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文明流传几千年,创下璀璨之字。字记下千千万万人民的光辉事迹,可哥可泣,感人肺府。字教会人民做人,使人更有意义。字推动人民向前发展。
了解字的变化而使字更有意义。在战国时,各国的文字、语言、货币有差异。
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了文化、语言、货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给交流、经商、生活带来便利。
字从古前古文、甲骨、古文、到现代文,一代一代发展、更新。用中文字为主,其它文字全用就会乱套。容易顾此失彼。只能用中文为官方文字。字在传承上也流失很多字,音也跟着失。如大名鼎鼎的甲骨文,只研究出一部分字。
少数民族还传承着自己的文字,如壮、藏、水、回等文字。
神州大地、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风俗,各地有各地的语言。同一条村子也有几种语言都有。全国熟知方言闽南语、粤语、藏语、壮语……等等。只能用普通话通用,谢谢国家统一普通话。使我们物资、货币、交友、交流大便捷,促进了社会更进步。
字义更多来谈。淡几点向大家交流。
一、古文和现代文字的义不同。古文精练简结,现代文字通俗易懂。古文一个字,现在几个解释。很容易一字多义、反之,就会一义多字表达。
二、文字用法语气不同。古文之、乎、者、也;现代的、得、地。上下难连。如果只用现在,古文就会永久失传。祖宗宝贵东西,难道就丢弃?只用古文,难以表达现在多姿多彩生活。说深点还会停滞不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