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不疼不痒教育孩子不是正确的做法,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你认为呢?
孩子,父母,教育孩子不疼不痒教育孩子不是正确的做法,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你认为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危害之五:孩子如果作的好,父母就奖励就表扬;那下次的事情如果有难度,他可能就会担心做不好;担心如果做不好,不但没有奖励,还会有批评和惩罚。那么孩子下次就不会选择做有难度、有挑战的事,只选择做比较保险的事情来做。结果就是,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挑战新事物的勇气。
危害之六:孩子每天会只关注奖励和表扬,关注点会越来越放在自己身上,眼睛里没有别人,会形成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在群体中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他不能为别人创造价值。人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做贡献的,是要生活在群体当中的。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发现:
表扬,其实抽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勇气。
从长远来看,“批评和惩罚”(威)是有危害性的。假若一个力使出去了,必然有一个力要弹回来。那么受到批评惩罚的孩子,将会用下面这些来“回敬”父母:
危害之一:批评惩罚会让孩子感到不自信和自卑。惩罚会让孩子从内心里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是个“怎么都做不好的人”。
危害之二:孩子从惩罚中学不到他应该掌握的能力。有一个很荒诞的观念,就是想让孩子做得好,就必须先让他感觉更糟?我们也知道,只有孩子感觉好了,才能做得更好。
危害之三:惩罚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愤恨。这不公平,我不相信你,我恨你,我讨厌你——这可能是很多孩子想大声喊出来的话。
危害之四:惩罚会招来孩子的报复。孩子在小的时候,报复行为是明显的,不听话,大喊大叫或者躺在地上不起来等等,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报复行为的力度和烈度也将越来越加重加深,还可能会越来越隐蔽。惩罚的当时,孩子可能会认错了,但过后,通常他会再“扳”回来。
危害之五:惩罚会引起孩子的反叛。他会和父母对着干,你要他朝东,他就要朝西,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向你表明,你不能把我怎么样。
危害之六:惩罚会导致孩子的逃避退缩行为。有些孩子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偷偷摸摸的干;有些孩子则会干脆放弃不做,避免惹那么多的批评和麻烦。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
体罚往往伴随着愤怒。它根本就无任何意义,不过是为了报复。
说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批评和惩罚不能给孩子的教育带来积极的效果,也不可能让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
在教育上,“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会从上一辈人,从各种途径接触到、学习到不少的育儿知识,教育理念,而这些知识很可能并不是科学的。
那既不能表扬奖励(恩),又不能批评惩罚(威),那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我这里列出三个方法:
方法一:用以“鼓励”为核心的教育方法。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
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气馁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只是缺少足够的鼓励。
1)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是来自于父母的鼓励,是需要父母长期持续的过程,就像我们家里常养的小花小草一样,它们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来滋养生命。2)鼓励的重点在于父母着重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和成就感。3)鼓励的关注点是把目光从结果移开,放在过程上。4)鼓励的长期效果是它能让孩子重构自信,而表扬或批评只会让孩子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方法二:专注于解决问题。
出现问题,我们先想一下怎么解决,而不是先发泄情绪,先追究错误,也不是先让犯错的人吃点教训。
如果我们把目光只是集中在问题上,会发现这个事情处理起来就变得简单了。
方法三: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
我们父母和孩子本来就是一条战线上的,可是当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却经常见到的是,父母拿着问题想要来搞定孩子,结果就是矛盾骤起,鸡飞狗跳。父母们把孩子放在对立面上时,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对立,想对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跟你是站在一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吧。
讲到这里,当我们的父母改变了之前的传统方式后,孩子有可能会不习惯,可能会用“变本加厉”的行为来试探父母的回应——你们这又是用什么新把戏来对付我。
新旧教育方法的交替过程中,有反复是正常的。这时候的父母要稳住神,沉住气——革命也是有低谷的。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新办法管用。
好,方法讲完了,那我们还是从实际发生过的故事里看怎么用这些方法:
场景:我表妹家的大姑娘,初一,活泼,聪慧,爱玩,喜欢动漫,对学习不上心。表妹两口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恩威并施,但孩子很快就软硬不吃了,应对父母的方法多得很。他们上周末又来我家专门问这件事。
我是这样给他俩建议的:
建议一:首先放弃一遇到孩子做错事就“立威”;孩子把事做好了就奖赏的传统教育方式。
当孩子考试考好了,你要对她说:“你努力了,这是你应得的。”不要再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要对她说:“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当孩子犯了错误,你要对她说:“我相信你能从这次错误中学到东西。无论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
建议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上。放弃情绪先行,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吓唬”孩子次数多了,她熟悉你的套路了,也就根本不怕你,你最后能把她怎么样?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来,让我们先看看发生了什么?”
建议三:首先站对位置,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父母要站在孩子这一边,而不是站在问题一边。全家一起解决问题,要按照四个步骤来:
★第一步:和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让她先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再自己想想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父母包办,孩子执行。
★第二步:也说说你们父母的办法和看法。
★第三步:如果孩子的想法和办法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和父母的想法目标南辕北辙,那么就建议你们全家一起来个头脑风暴,一起想办法。
★第四步:在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条件下,让孩子挑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选择,先按这个方法试一段时间,看看效果。
妹夫听完以后表示,这些方法对他家来说是个挑战,从没这样想过,更没用过。我说,反正你们的“恩威并施”法,已经被你家大姑娘证明是没什么效果了,不妨换个我的方法试试,你说呢?
最后,我想把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的一句话送给您,共勉:
我们需要对孩子表达出不间断的信心和信任,这是一种能够帮助孩子克服童年任何问题的态度。孩子们需要发自内心的勇气,让我们帮助孩子们发展这种勇气,并保持终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