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取消正高名额增加副高名额,给一线教师更多评职机会,你怎么看?
正高,职称,教师取消正高名额增加副高名额,给一线教师更多评职机会,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的意见反映了大家的想法,但你的提的办法却没有实在意义。
只因为,无论正高职称还是副高职称,都是国家按照一个地区的教师人数设置的职称指标,标准就是一定的比例。即使是取消了正高职称,那些有条件评选正高的人,依然要占副高的名额,不可能空出来给别人机会。也就是说,在一级教师之上的总人数是一定的,哪怕在正高之上再增设什么更高级的职称,也不可能给一级以下的教师带来多少机会。
一般情况,本科大学毕业后一年,就是当然的二级教师。再过四年,就能够评选一级教师了,再过五年,就能够上到高级职称了。想一下,一个入职十来年,年龄只有三十二三岁的年轻人,就是高级职称了,也不算慢吧。
可惜现实中未必如此完美。第一是政策性的影响。比如我大学毕业后当教师,从第二年开始职称晋升就冻结了,有七、八年的时间没有人改变过职称。民以我评审职称就顺延了好几年。
第二是结构性的。比如某个学校,某年龄段的教师比较集中,占用了大量高级指标,这些人数不减少,职称指标就不会出现空缺。即使其他人够评审条件,也无法升上来。而其他学校,可能有不少空缺的指标,却没有人够评审条件。比如我评审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时,就是在学校里排了队,轮到我时才能参加,因此又耽搁了好几年。
第三是倾斜性的。通常情况下,优惠肯定是倾向于城市教师、重点学校。但有时地方性的倾斜政策会照顾到某类学校,而一直冷落某些优惠阳光难以照射到的地方。
这样,就可能出现一些极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到不同的学校教书,结果有人早早就评上了高级职称,有人却迟迟无法晋升。职称的差距就是工资待遇的差距,而不是什么水平能力的区别。
只要职称制度存在,评审比例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比例存在的情况下,你校占得多了,我校就必然少了。有“增加”,就会有“减少”。至于正高名额和副高名额,只要正高的指标有,就得有人评上,条件嘛,会逐步降低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的意见完全取消职称制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取消正高名额增加副高名额,给一线教师更多评职机会,这种政策建议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
职称正高名额和副高名额相互之间并不是矛盾的,正高职称的名额本就少的可怜,取消正高名额并不能大副增加副高名额。
如果真的想给一线教师更多评职称的机会,那就直接增加副高名额不是更好?
取消正高职称的评定,这种建议绝对是猪脑袋建议。职称体系的设计,本身就有从低到高逐级晋升的考虑,教师水平有高有低,评职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水平能力高低状况,正高职称也是给最优秀的老师一种认可。
取消了正高职称,等于是把教师的晋升最高通道给封闭掉了,也让评上了副高职称的老师看不到再进一步的希望。
如果要给一线老师更多的机会,不是取消和增加哪种职称名额的问题,关键是要在评聘过程当中,重点向一线老师倾斜,严格控制行政、工勤等非一线老师评上正高和副高的比例。
尤其是严格控制学校领导评上高级职称的比例,事实上,这几年的职称改革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当然只称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甚至有很多呼声,建议取消职称制度,用其他更好更完善的制度来代替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职称评定把教师“传道,授业 ,解惑”,深情育人的高尚情怀逼成了低俗的功利之心 。为了评职而溜须拍马拉关系,为了评职而请客送礼拉投票的现象愈演愈烈。为了评职而“优质课”,为了评职而“科研”,为了评职而“论文”,为了评职而“创新”。试问,有几节优质课是老师自个儿的杰作?有几个人真正具有科研能力?有几篇论文是老师自己的真知灼见?又有几个创新成果真的是前人没有的?可以大面积推广吗?95%以上都是假的!如果因为职称拉大了收入的差距,无疑是在鼓励这些低俗的功利之心,让老师斯文扫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能取消。你想一想,那些能评上正高的,大都是些什么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句话的事:作用不大,每年每个省正高教师指标一般只有二三十人,你说正高换副高能换得多少?
上一篇:这盆君子兰怎么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