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村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如何才能办成名校?
农村,学校,乡村农村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如何才能办成名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学校文化要有魂。一所学校发展,要有明确的办学规划和办学目标。这要求学校得有眼界开阔的校长,专业拔尖的副校长和主任,还得有老中青教科研团体。这样的学校才能挖掘出符合农村特色和实际的办学特色来。
四、加强教师的培训。把培训落实到实处,少些文本上的形式主义,多些课堂内外的实战探讨演练。
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考究辞藻,就是实在说一下自己的体会。其实这么多年的校长经历,我认为想把学校建成名校是好的愿望和追求,但是实现起来太难了,莫不如扎扎实实定一个实际的目标,保住生源,得到家长的认可,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学校更容易些。我一个乡镇学校的校长,曾经代表地区到省里交流过两次经验,但是我管理的学校只能是有点特色,无法成为名校。
加油!农村教育靠我们去奋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农村教育想要上一个层次,办名校国家必须加大资金支持,必须要吸引来、能留下好老师、好校长。
之后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升学率,吸引优秀学生和老师选择农村学校,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我看来,农村学校面临的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缺少好老师、好校长。好老师意味着学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吸引更好的生源;好校长可以科学管理学校,拉来更多投资,促使好老师留下来。
吸引人才最重要手段是提供待遇。而提高待遇所需要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国家,只有国家持续性投入扶贫、扶智资金,才能吸引来人才,留的下人才。
希望今天农村教育可以大发展、大繁荣,多给农村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个问题类似怎样脱贫致富,需要个过程,需要先打好脱贫攻坚战。
农村教育危亦。我是新乡市辉县市的,我们这儿山区小学,够建制的基本消亡,平原地区的,正在走向消亡,估计全国大都也是如此。我们村四千多口人,去年一年级招生人数是十九人,今年估计只会少不会多。试想一下,规模小的村,情况肯定更加不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大,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另一个是农村教育条件严重滞后。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从去年开始,河南省出台有关文件,在对待农村教师升级上有所松动,但远远不够。满三十年教龄的同时还得符合晋级条件,许多人照样还是望尘莫及。还有开展的“县管校聘”,一定要落地生根开花,要让农村学生正在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享受到城里孩子能享受的。
加大农村教育的扶贫力度,加大农村教师地位的提高步伐,农村教育才有希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乡村学校教育的出路在于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水平,让读师范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去教书,让在农村教书的老师能安心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一句话,让乡村教师像过去一样成为人们向往的神圣职业。
乡村教育资源落后,不是教育资源的分散。优秀教师大都不愿意去乡村学校,乡村学校难以留住优秀教师,根本原因不在于交通不方便,而在于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应当承认,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的加大,尤其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和实行,乡村教师的待遇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乡村教师的待遇还是不尽如人意的。特别是边远和欠发达的乡村,教师的待遇还很低。其他的不说,就是工资收入远不及当地的公务员。因此,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特别是条件艰苦的村小教师的待遇要大幅度提高。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有代表建议倍增地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我认为,乡村教师的收入应该超出当地公务员收入的15%到20%,使老师的收入得到人们的羡慕。“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一般高啊。同时还要极大地改善乡村教师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比如医疗、社保、住房公积金等。大力改善生活条件,比如,冬天至少每周能洗一次热水澡,冬有取暖的夏有防暑降温的,还能上网等等。只有待遇显著提高,才能吸引优秀老师,留住优秀老师,乡村教育资源得到改善。
在显著提高老师待遇的同时,要立足本土解决师资问题。在这方面应该多条腿走路,一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选送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老师到师范院校培训;二是利用寒暑假对所有老师进行培训;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所有老师进行培训;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本土参加高考的考生报考师范类院校,并且毕业后返乡支援本地乡村教育。五是将合格的、优秀的民办教师及时转为公办教师。
如何办成乡村教育名校呢?我认为在当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走向现代化强国之际,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因此,振兴乡村教育、托起乡村名校,是我们走向伟大复兴的艰巨工程。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便是,哪些力量可以托起乡村的名校。乡村教师和校长是重要的人的力量,国家倾斜乡村教育的政策与制度是政治保障的力量,乡村外部的引领和带动是助推的力量,乡村学校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是自我重生的内部力量,互联网信息化是现代科技的力量。托起乡村名校需要这五力并举。
一、人是第一重要的因素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中国乡村名校的崛起、乡村学校的振兴依赖着成千上万的默默无闻、甘于清贫、无怨无悔地辛勤耕耘在乡村教育田野之上的好教师、好校长。今天的教育部门亟须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来吸引更多的、优秀的、年轻的,而且是愿意来、留得住、教得好的好教师、好校长来共同托起乡村的学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