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诸葛亮与王朗的骂战本来不存在,罗贯中为何要杜撰此事?
演义,蜀汉,司徒诸葛亮与王朗的骂战本来不存在,罗贯中为何要杜撰此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场辩论赛有多么精彩呢?古梁镛详细帖出来,朋友们共鉴之。
先是司徒王朗主动出击,他颇有礼节的说话了:“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大家看看,王朗一上来,不谈忠义,只谈“天命”,熟悉《封神演义》的朋友对于西岐伐纣肯定熟悉,这就是一场“天命”的战役,王朗摔出一张王牌,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诸葛亮如何反击呢?
诸葛亮假装不知,主动放低姿态,请教王朗:“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王朗一看,诸葛亮无话可说,心中一乐,你这个毛头小子,在我面前还是有点嫩,王朗撸一缕胡须,开始了精彩演讲。
王朗说:“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王朗虽然一大把年纪,但是思路清晰,口若悬河,从汉桓帝、汉灵帝开始,一路讲到曹操统一北方,同时不忘称颂曹丕的功劳,最后一方面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自然通晓天理,另一方面又说大魏甲士百万,兵强马壮,告诉诸葛亮魏军实力强大,最后向诸葛亮抛出橄榄叶,以理来降,不失封侯之位,结尾更是以天下苍生为重,国安民乐。
整体来看,王朗的这段说辞可谓无懈可击,一般人要是被王朗这样一说,估计难免心动,可惜王朗遇到了三国第一奇才诸葛亮,只能感叹他命运不济,一大把年纪了,临了居然就这么被人给骂死了。
诸葛亮的战术非常厉害,他先是哈哈哈大笑,以此来稳定军心,同时给王朗一个下马威,古梁镛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王朗的这段话,对于魏军和蜀军而言,效果各自不同,蜀军听闻后或许会生出“王朗这老头说的在理”这样的想法,魏军则会生出“蜀国这些人不懂天意,逆天而行,打仗一准会输”的想法,这种情况对于蜀军将领而言,压力确实有点大。但是诸葛亮是谁?三国第一奇才,他岂能被王朗的一番话打乱自己的思路?
诸葛亮在车上大笑说:“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这段话多么厉害?简直堪称嘴遁界的圣经,他先是把汉室朝廷的腐败归咎于朝廷臣子的身上,大家一听也是这么个理,毕竟十常侍乱政、董卓谋逆大家都知道,何况当时的皇帝都是小孩子,年龄不大,也没有掌握实权,这朝廷腐败的罪责怎么能让小孩子承担?
一句话,汉室颓废,是部分做官的坏事。
说完这些,诸葛亮开始拿王朗开刀,从他少年举孝廉入仕讲起,开始用儒家“忠义礼智信”质问王朗所作所为,最后更是咒骂王朗“你这个老东西,眼看活不了几天了,还敢在这里妖言惑众,助纣为虐,你这样做,死了有何面目见汉二十四帝?有何颜面见忠于汉室的列祖列宗?”
果然,一大把年纪的王朗碰到诸葛亮这么一个能言善辩且不给自己一点面子的年轻人,他彻底气到了,真是越想越气啊,最终一口气没上了,就从甲等战马上面一头栽了下去,向二十四帝忏悔去了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此情此景,蜀军战士信心暴涨,魏军将士回味诸葛亮的慷慨陈词,都忍不住在心里嘀咕,咱们这样做确实不对,这是乱臣贼子的作为啊。
如果换作别人,肯定会乘机率蜀军杀向魏军,但是诸葛亮没有,他非常霸气的用扇子一指曹真,告诉他,我不逼你,你回去整顿兵马,来日决战,说白了就是告诉魏军,你们都回去想想我说的话,明白道理的,赶紧来投降,做个忠臣良将,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做逆臣贼子,那明天我就手下不留情了。
大家瞧瞧,这就是雄才大略诸葛亮的神仙风采啊!
所以说,罗贯中安排这段骂战,一方面显示诸葛亮的才华,一方面让蜀汉的形象更加正统和正义,对于这点古梁镛也曾写文章分析过,《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里面融入了作者个人喜好,因此读者会发现,《三国演义》里面以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为首的蜀国人物着墨最多,其次是以曹操为首的魏国,东吴政权的笔墨最少。
谢谢大家。
整理不易,还请朋友们多多点赞支持。
喜欢的记得转发+关注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与王郎的骂战并非是不存在,而是长期的存在;其骂战并不是个人之骂战较量,而是两种文化,也即道儒或佛儒文化的骂战。诸葛亮孔明形容的儒学文化;王郎形容的是王道文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指明其为儒,二言儒学文化擅长斗嘴舌战而没有人类手制造创造文化的本质;诸葛亮失街亭,空城计就是形容其走向衰落和贫穷;“街亭”就是指经济人类制造技术繁荣,“失街亭”就是失却経济技术繁荣。“空城”就是贫穷,就是物资亏乏。三国演义或三国志中,之所以司马懿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其重“一”,懿字强调大写“一”就是重“一”;“次心”就是言其在文化思想上重视人手文化而轻视唯心的纯思维文化;这与儒学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完全相反相对。重“一”,即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即重视探索无为的道文化,这就是形式“王”或构成“王”的重要因素,就是最后结局三国归一统的深刻道理。只有“一”,也即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引领才是通往王者的康庄大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