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司马迁为什么“讨厌贬低”商鞅?
商鞅,司马迁,儒家司马迁为什么“讨厌贬低”商鞅?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十年后,商鞅之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初抱怨新法的民众前来赞美新法时,商鞅居然将其判为刁民而流放。这种奇怪的态度,是想堵住民众的议法之口,保持法律的神秘和威严。但是,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法律,难道不能够允许他们表达感受和看法吗?商鞅太过傲慢了,认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是用来控制民众的,他们只需也只能被动顺从。而商鞅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大概从来也没想到自己也会陷入亲手所织的法网。
但是,报应很快来到。当秦孝公去世、秦惠王上台,商鞅被人诬陷造反,走向了末路。他在逃亡路上想要入住客舍,客舍老板回答说:“商君的法律,容纳没有证件的人住宿就要被连坐。”于是,一个绝妙讽刺的历史性画面出现了。商鞅喟然而叹:“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的一生,因法而荣,位列丞相、封地于商;又作法自缚,最终受到了车裂极刑!司马迁在活现商鞅下场的画面中,流露出对其酷法的嘲弄和批判。
司马迁讨厌商鞅之法,归根到底是因为学术立场不同。他在传记结尾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商君书》今存,吾师李山曾概括其逻辑为:“思想上愚民,政治上弱民,经济上限民,战场上死民。”也就是,国家牢牢掌握生杀予夺、赏罚荣辱的大权,迫使民众务农。务农带来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导致民众胆小怕事。务农又固定了民众,导致他们质朴没见识,容易听从。这样,国家就可以利用农民改善生活的愿望,让他们到战场上拼命杀敌,幸而不死又表现得足够好,就可以得到爵位。这完全是一种站在国君立场上、将民众视为富国强兵之两足工具的做法,如何能为秉持民本思想的司马迁认可?他评其为“刻薄”,其虚也哉?!
司马迁讨厌商鞅,对其人格不齿也是重要原因。从学术人格来说,商鞅先以帝道、王道干谒秦孝公,见秦孝公没有兴趣就转向了霸道,完全没有学术操守。无论是什么术道,都是商鞅籍之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即“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在这一点上,法家后学晁错宁愿赤族也要鼓动汉景帝削藩,在立身行事上要比商鞅正大得多。
从道德人格上说,商鞅最为卑劣的是,伐魏时欺骗公子卬。当初,魏惠王虽没有听从公叔痤的推荐而重用商鞅,但也没有迫害过商鞅。也就是说,商鞅对魏国并非像范睢那样有深仇大恨。但是,因为秦、魏接壤,秦国强大后,作为秦臣的商鞅从战略上选择攻伐魏国,倒也无可厚非。如果是战场上光明正大的实力较量,倒也罢了。问题是商鞅在战场上见到魏国主帅公子卬,就以故时情谊相招,号称不忍相攻,盟誓欢饮后罢兵。结果,他趁着公子卬赴宴之际将其暗杀,又在主帅被杀的慌乱之际大破魏军。在商鞅,老朋友的情谊也仅仅是其实现个人成功的手段而已。踏着朋友的尸体得到厚赏,这样的成功,值得荣耀吗?
司马迁安排了赵良这个人物,对商鞅这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进行了批评。当商鞅得意地夸耀自己大筑冀阙、移风易俗之功并与百里奚比贤量德时,赵良回答说:五羖大夫施德诸侯,八戎来服,由余请见,又施惠国中,泽被后世,平日外出根本不用武备;商鞅则是“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赵良劝商鞅及早全身而退,以图善终。商鞅当然不可能听从这个建议,最终走向了覆灭。
但是,司马迁并非两眼只盯星空的理想主义者。作为史学家,他清醒地知道,商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兼并争夺的时代。尽管其学其人皆不可爱,但是功利主义具备了大行其道的时代沃土。 商鞅之法,堪称衰世圣经,契合了秦国的历史文化条件,满足了其迅速由弱转强的需要。商鞅其人,虽然没有贤人君子的斯文风雅、高贵典正,但是野心勃勃,积极进取,又多智谋和务实策略,注定要在政坛上叱咤风云。最终,商鞅之流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塑造了历史的大变局。但是,胜利之后又如何?商鞅所奠基的秦帝国仅仅十五年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秦帝国崩溃后,商鞅之法却作为致治秘笈而历代相传,“千载犹行秦法政”。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再次大用酷吏苛法。果真是可爱者不可用、可用者不可爱?司马迁将众多的历史感慨都付于此传中,“于鞅之为人,尽情贬抑,所以导人于正;而于鞅所行之事极力摹写,又所以不没其实,此本是特别文字,自当以特别之眼光读之”(李景星:《四史评议》)。
上一篇:罗志祥事件热度居高不下,有些孩子拿反面当偶像。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