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司马迁为什么“讨厌贬低”商鞅?
商鞅,司马迁,儒家司马迁为什么“讨厌贬低”商鞅?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一,太史公虽精通经史典籍,尽“信书”也不信“书”,他经常亲自去亲身实地了解。
相传司马氏族从三皇五帝开始掌管宫廷史官,司马迁年少时师从大儒董仲舒,《太史公自序》说,二十岁时,开始游访全国各地,拜访名士高贤,了解佚闻趣事。
《史记》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说商鞅是个天性刻薄的人。我考查过他,起初他用帝王之术来求取秦孝公的信任,只不过是一时操持浮夸不根之说,并非他的本性。况且通过宠臣走门路,到了取得任用,施刑宗室公子虔,欺诈魏将公子昂,不听从赵良的话,也都足以说明商君的寡恩缺德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等著作,同他本人的行为处事极相类似。他最终在秦国蒙受恶名,是有其缘由的啊!
所以太史公还是比较客观记录商鞅,虽然功劳大,但是做人还是欠缺,看出太史公没有诽谤或者存有私心。
第二,虽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不乏有个人色彩和学术倾向。
太史公世代修史,学问没话说。但是这个是主流价值观的问题,受孔子修史影响,你可以喜欢司马迁 也可以喜欢商鞅。
汉朝时期文人们,特别是司马迁 ,崇拜的是项羽 李广等等都是忠厚仁义的英雄,性格直率,待人厚道,感情丰富,在他心中,项羽和刘邦地位是一样,甚至高过刘邦,但不一定能干成事。屈原贾谊,才华横溢,但不一定得志。卫青霍去病,战功赫赫,可太史公批评卫青不能提拔人才,批评霍去病不知体恤士兵。商鞅变法成功,但司马迁认为他刻薄、残忍,死有余辜。
一般治理国家有两个目标:人民富裕安乐,然后国家强大。所以,儒家的治国理念是希望把国家治理成一个富裕的安乐的国家,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他们不愿意谈战争。孔子、孟子、庄子都明确反对战争。
法家正好相反,人民能否幸福,完全没在考虑之内,他们认为百姓就是为了给君主服务的,叫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要多想。除了种地和打仗,干好了奖励,其他事不用想,想了不让想的,就要处罚你。这是司马迁所不齿的,儒家追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完全不合。
总之,商鞅变法确实给当时秦国带来新生,但是变法会触动很多人利益,发生不该发生都发生了,这一点司马迁是事实求实,不打折扣记录下来,所以好多人觉得受不了,写的比较过分才是讨厌他原因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派之争。司马迁不但讨厌商鞅,而且讨厌秦国。从根本上讲,司马迁承袭的是儒家思想,而商鞅是法家。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天下,实行严刑峻法,与儒家仁治思想完全背道而驰,司马迁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肯定贬低商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司马迁是个酸儒,写书的文人。不是合格政治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司马迁是儒家,这涉及到派系之争,宛若现在你所在的小圈子,但是派系之争严重的多!死后可能嗨祸及家人,遗臭万年。当时的汉朝,汉武帝已经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基调,所以儒家已经是政治正确了。法家在秦朝的建立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秦朝的灭亡,法家彻底失去了话语权。汉朝建立后,儒家得势,便从各个角度打击法家,使得法家不能翻身。
司马迁自己身受宫刑,而他也非圣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司马迁习惯在文章结尾申明其根本判断。《商君列传》亦如此:“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由“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竟迅速到“卒受恶名于秦”。有人说司马迁评价商鞅前后矛盾。不是矛盾,这正是司马迁的深邃之处。前者是对变法近期效果的认可,后者是基于人性、基于历史的根本判断。
司马迁对商鞅人格与言行皆持严厉否定态度,说商鞅“文如其人”。司马迁的结论是:商鞅悲惨命运根源于人格与言行的刻薄。这一看法并不孤立。商鞅“刻深寡恩”“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这话见《战国策》。
商鞅的法有问题,他的执法也有问题。仍据刘歆的《新序》,有一次商鞅一天之内就在渭水之滨处决囚犯七百余人,以至“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简直就是惨绝人寰!这就绝不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而是为了建立统治者的绝对权威,不惜制造人间悲剧,杀一儆百。这也绝不是什么法治,而只能叫做军事管制和铁血统治。
不错,商鞅执政时秦国的治安确实很好,《史记·商君列传》的说法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但我们必须讲清楚,商鞅肃清盗贼,整顿治安,禁止斗殴,并不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而只是为了将社会上闲散的武力集中起来为其所用,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所谓“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也就是只为国君战斗,不为自己战斗;只杀外国人,不杀秦国人;只为高官厚禄杀人,不为蝇头小利杀人。要知道,按照商鞅的规定,杀一个敌人,是能够晋爵一级的。显然,商鞅之法培养教育出来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守法公民,仍不过是些毫无爱心的杀人机器。
上一篇:罗志祥事件热度居高不下,有些孩子拿反面当偶像。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