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司马迁为什么“讨厌贬低”商鞅?
商鞅,司马迁,儒家司马迁为什么“讨厌贬低”商鞅?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些严刑峻法,当时就有人不以为然。然而商鞅却一意孤行,还不准议论。《史记·商君列传》说,商鞅的新法实行十年之后,原先那些说新法不好的人,也有来说新法好的。商鞅却不论好歹,一律称之为“乱民”,将其放逐到边邑。结果当然令商鞅满意。从此以后,谁也不敢议论法令了。
同样,商鞅逃亡的时候,也没人敢收留他了。难怪司马迁要说,商鞅的身败名裂,实在是不无原因。在司马迁看来,商鞅之所以“卒受恶名于秦”,主要是他为人不好。怎么不好?天性残忍不仁,行事刻薄少恩。由这样一个人来执行严刑峻法,势必矫枉过正,弄得天怒人怨。事实上,早就有一个名叫赵良的人提醒过商鞅,劝他不要“畜百姓之怨”,可惜商鞅不听。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终于被诬陷,被冤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鞅人本身不见得多坏,问题这个所谓法家就是提倡独裁专制愚民,是彻头彻尾的反动专制。因此,从结果看商鞅真的罪大恶极,被车裂也是因果循环没啥好奇怪的。这个所谓的法就是皇帝一人之法。和现代法律毛关系没有,历史上秦皇,汉武帝最喜欢这种臭不可闻的垃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能害他工资下调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吗?原文好像没有突出这个情绪。只是把商君的变法过程写得比较严谨,法制手段比较无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司马光也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任何改革都会触及既得利益者,就像现在,对炒房黄牛这样的巨大利益集团,很难触动的,他们的势力,超过我们的想象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商鞅的历史功绩,司马迁不是没有清楚认识。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还把商鞅传记安排在了《史记》战国人物列传的第一篇。但是,我们在读《商君列传》时,却分明感受到司马迁对传主溢于言表的厌恶和贬抑。
司马迁为什么讨厌商鞅?从大的方面说,是因为学术观念及立场的不同。对于法律,司马迁在《酷吏列传》开篇有一大段议论。他引用了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汉兴,破觚而为圆,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可见,司马迁的政治观点为儒家仁政德治、礼乐教化与道家清净无为的综合。在他看来,法律仅仅是政治的辅助工具,而非其清浊安危之源。对于严刑重罚所带来的危害,司马迁在思考秦史、汉武任用酷吏以及自身遭遇的基础上,比一般人有着更为清醒的认知和痛切的体验。
而严刑重罚的始作俑者,则为商鞅。在《商君列传》中,司马迁详尽展现了商鞅变法、制法、尊法、用法、陷法的过程。一开始,商鞅(当时还没有封地于商,史称卫鞅)与甘龙、杜挚展开了争论。商鞅变法的理由是:“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而保守派的观点则相对无力,“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利不百,不变法”。对于急于走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矣”困境的秦孝公来说,商鞅的主张显然更能引发其兴趣。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了秦国的新法令。其要有三:一,以户籍为手段,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民众有二子不分家的就要赋税加倍,不能随意迁徙。什伍连坐,鼓励告奸。二,重农抑商,耕织致粟帛多者可以免除赋税。三,禁止私斗,以军功爵位重塑社会等级。根据爵级分配田宅、臣妾、衣服器用,即使宗室,无功者也没有显赫地位。宋人叶适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先王以公天下之法,使民私其私,商鞅以私一国之法,使民公其公,此其所以异也。”(《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史记》)
之后,商鞅用了一系列手段来信法、尊法。法令正式公布之前,他下令在城南门树立一根三丈之木,声称能有将其移到北门的,就奖励十金。百姓很是奇怪,没人敢移。于是商鞅又把奖金提高到了五十金,后来有一人壮着胆子挪动了木头,果然得到了五十金。借此,商鞅向民众传递了有法必依的信号。接下来,因为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先从高位者执法,通过杀猴骇鸡的行为,表明了一种雷厉风行、执法必严的态度。
上一篇:罗志祥事件热度居高不下,有些孩子拿反面当偶像。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