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荆州,刘备,益州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司马徽的学问是非常大的,他对庞统的评价一出,可谓是世人皆知,司马徽的评价加上指导,此外还有庞德公的指点,庞统属于从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的主。
再看看诸葛亮,也比较受庞德公和司马徽的喜爱,但是就要比庞统差一点了,诸葛亮和庞德公也有亲戚关系,诸葛亮二姐夫的父亲就是庞德公,诸葛亮是经常借着看二姐夫的机会才认识的庞德公,庞德公看着这孩子不错呀,就把诸葛亮介绍了司马徽,这之后诸葛亮才和徐庶,庞统,崔州平等人算是同学。
从出身来看,诸葛亮和庞统的授业恩师基本是一样的,但是老师眼里对庞统的评价更高些,远近亲疏上看,庞统也要好点,要是没有两把刷子,光是关系好我想庞统还不至于有此评价。
二.擅长识人的刘备
刘备在三国枭雄中算是眼光比较独到的,比起曹操的唯才是举,刘备更加擅长知人善用,最简单的例子是很多人以为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谋主,其实刘备占领益州之后,法正才是刘备的谋主,可见在刘备心里法正的谋略是好于诸葛亮的。
那么法正之前是谁呢?就是当时还没有死于非命的庞统,刘备去益州的时候带的是谁?就是庞统,庞统为刘备攻打益州出谋划策,而且也很和刘备的心意,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呢?原因并没有一般人想的那么复杂,主要就是庞统对益州很有研究,这是一个谋士的必备基础课,不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庞统当时的表现肯定是优于诸葛亮的。
庞统最出名的就是为刘备进军益州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选择中策,《三国演义》里面貌似庞统有些遗憾,但我看来,其实庞统早就想到了刘备会使用中策,好的下属一定早就为领导提供了多项可参考的方案,并想到了领导大概会用那个,最后去执行就好了。
可惜不幸的是庞统在随后的战争中死于非命,英年早逝了。
在看诸葛亮,跟随刘备之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的出谋划策呢?真正意义上的谋略其实是在法正,庞统这些老朋友离世之后了,当然诸葛亮的谋略也不差,毕竟刘备死后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攻的一方,面对曹魏这样的对手,一直是攻势,可见诸葛亮的战场才能不简单。
总结:诸葛亮道号“卧龙”,庞统道号“凤雏”,单从道号看诸葛亮都要比庞统强,诸葛亮已经是龙了,但是庞统只具备成为凤凰的潜质,但是并不是说庞统的谋略就不行,从庞统的师承和领导的赏识上看,庞统的谋略是高人一等的,但诸葛亮综合实力三国中能胜他的屈指可数,治国上连曹魏的贾诩都对诸葛亮赞赏有佳,谋略上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的北伐,联吴抗曹都是诸葛亮一手主持,也干的还不错,但是如果庞统,法正等人还在的话,诸葛亮也许就不会那么吃力了,所以总的来看卧龙凤雏各有千秋,谋略上庞统强点,综合实力诸葛亮略胜一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目的决定大脑。诸葛、庞统皆汉之佞臣,一个挂羊头卖狗肉,一个要协助大耳贼偏安一隅,孰高孰低难分伯仲。
诸葛少时自比管仲、乐毅,要实现这个的抱负 ,就必须选择一个有实力,且必须有狼子野心搅乱天下的集体。而为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可以不顾廉耻和大汉民族的整体利益,在公元207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向有同样野心的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即隆中对。而这个“三分”不但分的是汉家天下(此时的曹操正是拥天子,已讨不臣的时期。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大汉王朝也许就重归一统了)而首当其冲竟是他的舅舅刘表刘景升。刘表是在诸葛一家穷途末路时收留诸葛一族,其余族人皆被重用,或嫁入豪门,独诸葛亮被刘表屏弃,各位看官是否深思过,为什么?因为刘表只是个守诚之辈,只想做他荆州牧,安一方百姓。刘表不是诸葛亮的菜,诸葛亮又怎么可能是刘表的菜呢?
此时的曹操只不过是汉朝的司空,冀州牧。汉献帝一声令下,曹操而丞相这个官职也是在两年后,建安十五年才晋升的。所以说,与其说诸葛反的是曹操不如说反的是汉,即汉之佞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是效忠的刘备个人,一个流亡海内的私人军阀。而打击的是屯田江淮,造福陇右,兴修水利的中原百姓和希望长治久安汉族中央。即使在十余年后,曹丕篡汉后,他的目标也是为小集体利益,做着侵扰,破坏,劫掠羸弱中原的勾搭,其格局不可谓不渺小,其志向不可谓不自私
而庞统,只是想作偏安一隅的富翁,战术上可圈可点,虽志向有限,野心不足,但切合实际,又游刃有余。真实战力,因出戏不多可能被埋没了。诸葛亮十战九输?这个命题有点意思。诸葛一生——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借东风,火烧赤壁,取贵阳、取零陵、取长沙。智算乌林、智算华容、智算魏延。后智荐庞统、智收马超、智降姜维。更有空城计、火烧上方谷,哪一件不是惊天地泣鬼神。但可惜这些不是张冠李戴,就是无中生有。
诸葛一生对刘备最大的功劳就是隆中对,使一个行将就木的老树焕发了青春,看到了希望。而此时的刘备穷困潦倒,寄人篱下。武不过关、张,文唯有糜、乾。好不容易有个徐庶,还是个骑墙派。诸葛亮这个新鲜血液不吝是一支强心针。刘备为拉拢诸葛,还发明了一个杂号~军师中郎将。此时的军师和我们现在了解的军师有本质的不同,相当于现在的军队督导员。而诸葛在刘备集团的前十年就是后勤部部长。直到夷陵之战,刘备手下文臣庞统、法正、马良、黄权、糜竺、彭漾,武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张楠、冯习、付肜都已西游。诸葛、李严才被推到了前台。刘备经过一年的考虑,直到临死才下决心启用诸葛为辅政大臣。但为防万一,还是将诸葛的尚书位给了李严,并加李严为中都护,总领益州军马。虽然升诸葛为丞相,但丞相在东汉时已被三公代替,实权应在尚书和大将军手里。刘备升诸葛为丞相,实有架空诸葛,让其专管朝政的意思。也就是后来的蜀科。但颇有心机的诸葛,利用了一次南中大游行,就成功干掉了李严,将其下放到户部,专管后勤。又利用一次莫名其妙的过错,将李严贬斥为民。(李严不是小鞋子,自己写下罪状,交给诸葛,再自投罗网。从李严的事也可以看出,不是陈寿篡改了历史,就是在诸葛的强权统治下,蜀人都被洗脑了)
后诸葛五掠中原,每次都带月余的粮草,可以看出诸葛根本没有替刘氏恢复中原的意思,只是为了抓住军权、缓和蜀内矛盾。这种表演,只看三国演义,你是无法理解的。
而庞统,是真的想替刘备打下益州,因为他是背负使命而来。周瑜、鲁肃之所以极力推荐庞统给刘备,是因为刘备集团那时没有真正的战术大师。东吴要想全得荆州,与北地形成对峙之势,那必须就得给盟友刘备一块生存之地,互成犄角,益州就成了这次交易的筹码。庞统为完成使命,必须竭尽所能,去为刘备卖命。但雒城之战,刘备或许识破了庞统不能为己卖命的本质。庞统也看透了刘备的狼子野心及伪善面目。作为文官的庞统,可能是想尽快完成使命,回归东吴。也可能是对自己助纣为虐的心灵谴责。愤然冲上第一线,不幸被流失所伤,最后殒命而亡。
上一篇:手中有钱心中有数的女人,婚姻更容易幸福,对此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