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荆州,刘备,益州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相比曹操和孙权,刘备实力过于弱小,即便未来拿下益州,主要精力应该是先守住,而非打出去,慢慢积蓄力量,增强蜀国实力,而不是把力量浪费在这种险地。
因此,在庞统看来,荆州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最终还是应该忍痛放弃,将战略重心彻底转向益州。原因很简单,如果刘备不放弃荆州,那么就此后患无穷,甚至影响蜀国成为三足中的一足。
从历史发展来看,证明了庞统超前的预见性,最典型的两件事是:蜀吴结盟,关羽败走麦城。
夷陵之战前,蜀国和东吴虽然貌似结盟,但却一直不是真正的联盟,两国关系极为脆弱,问题就出在荆州。对蜀国而言,荆州是北伐中原的战略要地,但对东吴而言,却关系到国家安全,自荆州顺江而下,处于下游的东吴几是门户大开,所以必然要掌控荆州。
荆州对东吴是威胁,对曹操也是威胁。关羽依靠荆州南郡,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打的曹操差点迁都,说明荆州的确是讨伐曹操的要地。然而,关羽进攻曹操之时,原本盟友东吴却背盟偷袭了关羽,导致关羽败走麦城,顺利夺取了荆州。
东吴拿到荆州之后,两国才真正结盟。换言之,刘备掌握荆州时,东吴、魏国都是刘备敌人,两国合攻蜀国,还如何三国鼎立?所以,庞统分析非常有见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可惜,刘备却不愿放弃荆州,最终成了关羽之死和夷陵之战的源头,这两次惨败之后,如果东吴、魏国趁机灭蜀,蜀国能够抵挡,能够避免被灭吗?而如果没有这两次惨败,蜀汉国力又该有多强?
显然,从隆中对这一战略来看,暴露出诸葛亮的一个致命弱点,归纳起来就是具体和务实,因此要比庞统略逊一筹。
隆中对时,诸葛亮一介书生,没有为官经历,所以荆州、益州兵分两路有点想当然了,比如隆中对中有“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实际可能吗?而庞统做过多年的底层官员,更注重实际情况,所以才做出理性和最识时务的判断,最终一语道出隆中对的弱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二人师出同门,就是庞统性格上有缺陷(急功近利,怀疑孔明是无法避免的),庞统求功和跟孔明关系差没有直接关系,孔明也没必要打压庞统。 庞统之死,起于诸葛亮的信。诸葛亮派马良入川送信给刘备,说天象报警,“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诸葛亮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天象报警,当然不可信,但我们可以推想到他大概是想到取西川的艰巨复杂,不大放心,特意借天象提醒行军时的安全防卫。可是这封信却引起了庞统的猜疑:“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事情就坏在这个猜疑上。因为他一想到诸葛亮怕自己成了功,就偏要赶快成功。于是急羞催促刘备进兵。当刘备因为夜梦不样,犹豫不决,再一次提到诸葛亮的信值得注愈时,庞统竟当着刘备的。 面把自已心中的隐私说出来了:“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人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难道真正是诸葛亮怕他一人成了大功吗?显然,毫无根据。诸葛亮曾推荐重用庞统,有荐书为证。庞统担任副军师的职务,也是诸葛亮提出来的: 庞统投刘备之时,诸葛亮按察四郡未回,还不知道未阳县理事之事,他一回来马上就问。“庞军师近日无恙否?” 言下之意,庞统是适宜担任军师一;类职务的。当时既要守荆州,又要取益州,诸葛亮不能分身,得了庞统,他是非常高兴的。怎么会在入川取得初步胜利的时候。又突然来个“以书相阻”呢?庞统与诸葛亮是老朋友。相知已久,诸葛亮不但重视庞统,而且对庞统表示了斋赴的态度:“胸中之学,胜亮十倍。” 而庞统却被“功”字迷了心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就一步一步错下去。他不把心思用在对付敌人方面,却念念不忘急于进兵,急于取得成功,既要争着走小路,又不注意小路中可能有埋伏,终于“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庞统的悲剧,说明了一个人虽然才高,但德亏了。有时可以损才。本来象张任的在一条小山路上埋伏军队。以袭击敌人的计谋,并不是什么巧计,只要稍稍提防一下就可以,然而庞统的私字的乌云,一时涌上,蒙住了眼睛,一失足成千古恨。中国谚语说:利令智昏。说的就是亏了的是可以损才的,总结的是一条教训。 庞统是不是偶然犯了这次错误呢?回答也是否定的。我们可以根据《三国演义》中的几段文字作些分析:庞统选择主人不如诸葛亮那样严肃,那样慎重。他先见孙权,后见刘备,只求重用,没有考虑其他。当孙权不用他的时候,也曾“长叹一声而出”。这里不是说投刘备就正确,投孙权就不正确。而只是说庞统似乎没有在择主而事的问题上作细致的考虑。 还有令人不解的是:老友诸葛亮正在刘备处,新得荆州。气势颇旺,为什么先不考虑去投刘,而去投孙,投孙不用的时候,竟至心怀怅怅呢?个中原委,作品中没有交代,下拟妄加猜测,只是隐约地令人感觉到,“两雄不并立”的思想进入了狭隘的胸怀。在他和孙权一问一答十,我们也反胧地意识出。他为品贡中缺少谦做与遨慎。孙权问:“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庞统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孙权问:“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庞统回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自视甚高尚可谅解,鄙薄对方新取得巨大胜利的主帅,而想求得重用,不能不说是自相矛盾。 后来成为刘备的军师,率兵入川,得了涪关的时候,设宴庆功,在席上,他和刘备都表现了三军统帅所不应有的得意忘形的态度:“玄德酒甜,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封,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大笑而起。”与诸葛亮相比,实在是很有差距。因此“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话,从庞统来看,确实有些名不副实:道号“凤雏”,是否寓有尚不成熟之意,是颇令人深思的二我们并不是以成败论英雄,我们是从实践中出较人才的高下。 庞统为个人想得多一点,而且缺少谦逊与谨慎的品质,遂至招来连自己也一点没有意识到的巨祸。 《三国演义》写人才,固然以才为主,但多数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总是以才为主兼及德才两个方面的。在许多场合中,它还能写出德才互为影响的关系来。这一点当然是不自觉的。但作为认识规律,对后人的启发却是大的。德与才究竟如何互为影响,将根据《三国演义》所提供的丰富形象。于后文作综合论述,此处哲不展开。 毛宗岗评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说:“甚矣!躁进之心,不可不戒;而人己猜嫌之情,不可不忘也。庞统未死之时,星为之告变矣,梦为之告变矣,马又为之告变矣,庞统乃疑孔明之忌己,欲功名之速立,遂使凤兮凤兮,反不如鸿飞冥冥,足以避弋人之害。呜呼!虽曰天也,岂非人哉!”他的评论是很正确的,“虽曰天也,,岂非人哉”,实际上是否定了天命说,“疑孔明之忌己‘欲功名之速立’,正是庞统德亏的表现,是要害所在。
上一篇:手中有钱心中有数的女人,婚姻更容易幸福,对此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