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朝历代皇帝认识不到开封的弊端吗?
洛阳,都城,宋朝宋朝历代皇帝认识不到开封的弊端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宋朝历代皇帝认识不到开封的弊端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确立帝国京都只要是开国皇帝考虑的问题。帝国草创,皇帝与群臣就前朝典章制度自然会有一番考量,评判,定都问题自然也在考量之列,所谓擘画治国理政之大方略。此大方略于后代君主而言,谓之祖制,后世君主因循而已,所谓守成之君。随时代之变迁,社会之发展,祖制亦有不合理之处,有为之主则厉行变法,以补时漏。然则,帝都之确定,关系最大者还是在于开国之君。因此,北宋定都开封实际上与皇帝赵匡胤以及群臣的态度有莫大关系。定都开封的弊端,以军事起家的赵匡胤看的非常清楚,甚至考虑的更深。实际上赵匡胤坚持先定都洛阳,在迁之于长安,群臣则力陈定都开封的优势,宰相赵普以一句“在德不在险”终于说动赵匡胤而作罢。
定都之争,在开封与洛阳之间
北宋定都之争,主要集中在洛阳和开封,长安只是配角。先从长安说起,长安坐拥富饶的关中平原,外则有山河之固,是帝王之宅。因此,宋以前的大王朝,如秦,汉,唐皆定都于此。经安史之乱,唐末黄巢起义,节度使纷乱,帝都长安前后七次被攻破劫掠,宫室残破,百姓流离,已然一片丘墟,所谓“长安宫阙半蓬蒿,尘暗虹梁羯鼓绦”。唐灭亡之后,北方先后建立的五国,没有一个以长安为帝都。后梁实行两都制,东都开封开封,西都洛阳,后唐定都洛阳,后晋初定都洛阳,后定都开封,后汉定都开封,后周亦定都开封。对于代后周而立的赵匡胤而言,建国之初其实只有两个选择,非开封即洛阳。
洛阳居天下之中,地势险要,为四塞之地,自古王者以此为都。在五代,后唐亦定都于此。然而,洛阳的命运与长安的命运类似。史载,公元884年军阀秦宗权横行中原,派遣部将孙儒攻下了洛阳。攻下洛阳以后,秦宗权“据京月余,焚烧宫阙,剽剥居民”,这然不算,孙儒又与诸葛爽在洛阳“相互攻伐,洛阳城被毁严重,虽然后唐定都洛阳,规模有所恢复,但是已然不复大唐时作为东都的辉煌。个人认为,洛阳宫室虽然残破,但是北宋如果能以此为帝都,经历几代经营,也许北宋能避免被金灭亡的命运。相对于开封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在外敌入侵时,即便避免不了国都被攻破的命运,洛阳也比开封能获得更大的回旋余地。险峻的关隘,深沟大河,坚城,无疑是进行军事防御的重要武器和凭借,如果一个王朝以此为根据都无法保卫帝都,那只能说明这个王朝确实病入膏肓,但这绝非这些物质优势的错误,而是使用这些物质优势的人的错误,没有了这些优势一个国家只会亡的更快而不是更慢。比如,朱元璋攻灭张士诚,耗时竟达十个月,岂没有平江城高而河深的原因吗?因此,物质的优势是应该凭借的,至少不能避长扬短。
与开封相比,洛阳的确有优势,但是在北宋开国之初,开封并非没有它的优势,如果没有这些优势,开封又哪里有资格能与洛阳一争短长,互较优劣呢?
北宋开国处于战略攻势的地位,定都开封优于洛阳
开封地处平原地带,四面开阔,后晋联合契丹抵抗后周,让幽云十六州后,北方已是无险可守,开封有危城之逾。北宋开国赵匡胤定下先南后北之策,收取江南以后,对北汉,契丹用兵本在计划之内。赵匡胤三次对北汉用兵,均因契丹支援而不得遂其志。后宋太宗继续对北汉出兵,终将其剿灭。契丹是宋的大敌,这一点赵匡胤非常清楚,如果北宋对契丹用兵取得胜利,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集结重兵于幽云险关,进则北上可直入草原,退则扼险关据守,那么开封的优势将全部发挥出来。
开封的优势,简而言之,有如下几点:
1.经历唐末乱世,长安,洛阳均遭战火,而开封独存,五代四国以开封为都,开封到后周已然上河深城固,人口充盈,城市规模远胜于洛阳。北宋无需在进行大规模营建,即可得到开封城几代经营的红利,这一点为北宋君臣所共知。2.从晋室南迁之后,南方经济已经开始了大发展,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沟通南北,经隋唐的发展,以及五代相对北方更少的战乱,中国的经济中心实际上已经往东南转移。北宋开国,关中,华北残破,开封的给养实际上主要依靠东南。3.开封处于北方漕运的中心地带,交通极为便利。洛阳遭遇唐末兵祸,从开封进入洛阳的水道已经完全淤塞,运送粮米不便。淤塞的水道短时间难以恢复,因此,如非强征民力,洛阳作为帝国之中心,虽有山河之固,但经济上依然无法承载。4.遭遇唐末藩镇割据,宋太祖对于藩镇以及武将处于刻意打压的状态,打压的制度化就是建立皇帝亲自统帅的禁军制度,驻军京师。再则,以陈桥兵变称帝的赵匡胤不可能接受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分离的局面,这种分离对于帝国是极大的内忧。因此,军事中心与政治中心必须重合。但是,建立禁军的弊病是养兵成本非常高,京师人口密集,必须借助地方经济的给养。用天下粮米之便利,开封更是首选之地。5.开封经历几代经营,官僚,将领均在开封建立了根基。这是群臣反对迁都洛阳的首要原因,历史上迁都群臣反对的多,支持的少,安土必重迁,迁都对于官僚勋贵造成的经济损失,是这个阶层考虑的首要因素。要是上下相合,迁都倒是极为容易,可是现实的条件是开封确实是安居之所,又何必远徙洛阳。群臣朝议的结果是定都开封
公元976年,赵匡胤执意迁都于洛阳,在洛阳已居二月而不返。对于洛阳,这不仅是赵匡胤的出生地,也是父母归葬之所,赵匡胤更是看重洛阳的价值,即便面对群臣的反对也不为所动。谓:
吾将西迁者,无他,欲居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续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赵匡胤是想依靠山河之固,去除多而不精的军队,减少国家开支。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北宋对西夏,对契丹用兵连连不利,又采取内外相维之策,导致京师禁军数量急剧膨胀,成了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王安石变法的动机不过是解决,冗兵,冗官,冗费的问题,而犹以冗兵最急。以洛阳为都,确实可以凭借山河之险,以河口,险隘进行驻守,减少驻军数量。宋太祖更是断言:
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续资治通鉴》
宋太祖早预料到了定都开封迁延日久,宋必为养兵所困,民力耗竭,不可谓没有先见之明。
起居郎李符上书呈迁洛阳之八难,赵匡胤不以为然。李怀忠再次上书曰: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续资治通鉴》
上一篇:上海外国语大学保研政策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