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范仲淹云:“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云:“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的意义,不要为自己,要为别人。不然怎么范家一直兴旺800多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历史文言精点,道出了范仲淹的博大胸怀,忧国为民的深厚情感。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想到天下人的忧虑,并想法解除。在天下人高兴了,自已再高兴,天下人不高兴,自已不能单独享受,要与天下人同甘共苦。相当于:为国为民考虑在前,享福受荣人民优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君子志在行道!
古人有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就提示我们,天下芸芸众生要太平生活,是何等的不容易!
任何人,尤其是有德行修养的君子,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
心怀天下!
问题是怎样做呢?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将人民大众的福祉和苦恼、困难,真正的装在心里面,用奋斗为天下的老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谋太平。
作者不是以个人的享乐和幸福为幸福和目标,而是以天下人的幸福为幸福,这是大情怀!
大情怀与小情怀矛盾吗?
不!
小情怀要统一于大情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
文章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两记,一则就是《岳阳楼记》。
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文化内涵的深厚。
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
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现实看来,不过是官高位显、衣食丰足者滴一句狂语。
举世之中,尚无真正做到者!
否则,“金无足赤,世无完人”即成瞎话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学徒小姚 ,很高兴能为你答题。
要理解范仲淹的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含义。
我们要了解以下三点:
1范仲淹是一个不计个人利益为国为民的好官。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一生为官刚正不阿,廉明公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