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什么办法能吓唬住不听话的孩子?以前一吓唬就怕现在说我是纸老虎?
孩子,父母,你的有什么办法能吓唬住不听话的孩子?以前一吓唬就怕现在说我是纸老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以下是我对吓唬孩子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首先我们谈谈为撒吓唬会慢慢失效。
吓唬的直接效果就是让孩子害怕恐惧听你的!而造成恐惧这个心理反应需要不断的行为刺激,比如行为主义的华生做的著名的阿尔伯特实验,实验中的小阿尔波特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样喜欢毛茸茸的小动物,害怕巨大的响声。看到毛茸茸的东西便想触摸,听到举到的响声便会害怕、大哭。
这个近乎有点不近人情的实验是这样的,在实验室中,每当小阿尔波特想接触毛茸茸的小老鼠时,就在他的背后制造巨大的响声,把小奥尔波特吓得嚎啕大哭。在一定次数的刺激的操作下,最终阿尔波特不会再愿意接触小老鼠,他开始对所有毛茸茸的小动物产生了害怕的心理。
实验的成功是连续操作下产生的恐惧心理!而我们通常采用的都是间断性的,而且并没有付出实施的口头威胁,故而并不能使孩子产生行为上的变化。有一定分辨能力的孩子很快就知道这个只是说说而已啦。
然后我们再谈谈吓唬孩子好不好。
虽然大家刚开始觉得挺好用,孩子立马听话了,可以方便有效的管理孩子但是专家发现吓唬孩子坏处多多。
第一,白天吓唬孩子多了,孩子可能当时没有当一回事,可是晚上容易做梦,长此以往容易做噩梦。
第二,严重影响对家长的信任程度,每次都是三言两语吓唬住孩子一时,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发现原来事情并没有那样,你说的都是假的。
第三,吓唬孩子易引发孩子恐惧,造成孩子胆小怕事,在人际交往方便引起困难。
第四,不良的互动,直接影响亲子关系,让孩子不能将你当做知心朋友。增加以后沟通的难点。
最后想谈一下为撒我们家长喜欢吓唬孩子。
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因为方便快捷有成效啊,然而这个经验很可能来自你的原生家庭的互动。想一想小时候是不是经常被吓唬呢?为撒当时我们不屑一顾的方式我们又用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呢?这个可能就涉及到我们的童年早期经验及大脑记忆处理问题的回路有关了!
写再最后
如果你想改变这种方式,请回忆小孩2岁左右学习的方式。对,就是不断重复!在你想说吓唬的话前需要再大脑过一圈觉察一回,告诉自己这个方法没用,我再换换吧!可能最开始你一天吓唬的次数有20次,后来一天有10次,再后来不断觉察改变你就不再去吓唬孩子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什么办法能吓唬住不听话的孩子?
相信我不说你已经有答案了 - 从 “以前一吓唬就怕” 到现在“说我是纸老虎”。你的提问中已经给了你答案。
其实恐吓孩子,对年龄较小、心智发展未够成熟的孩子,的确有了一定程度上能暂时限制他行为的作用。
但是,我不建议你采用。为什么了?
人的恐惧,的确可以被制造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史上最恐怖的的实验——“小艾伯特实验”?
在1920年的时候,约翰·华生在一家医院里面挑选了9个月的小艾伯特作为实验对象。1920年,华生找到了实验对象小艾伯特。
最开始,约翰·华生经常送给小艾伯特小白鼠、小兔子、小狗之类的小动物作为礼物,小艾伯特很喜欢它们。
在两个月后,约翰·华生把小白鼠递到小艾伯特的面前,每当小艾伯特意要接触小白鼠时,约翰·华生就在他背后敲打铁棒恐吓他,这时候小艾伯特就会吓哭。
在经过利用不同的小动物和毛绒玩具反复恐吓后,就算约翰·华生不恐吓,小艾伯特看见小白鼠就会害怕的转身爬走,甚至看到毛皮大衣和头发他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
最终,小艾伯特于6岁去世。
华生从这个残忍的实验中得出了一个冰冷的结论:人的恐惧,的确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
这个实验,也是心理学历史上最令人愤怒的实验。
所以,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如果你想让他健康成长,请不要吓他。
恐吓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家长为了制止住孩子,有时候会恐吓他:“再大喊大叫就让警察把你抓走!”
当孩子抗拒吃药的时候,家长可能也会威胁孩子:“吃不吃!不吃让医生给你打针!”
孩子写作业拖拉,吓唬孩子:“再不好好写,小心老师不让你回去上学!”
父母似乎总希望孩子心里有个害怕的人,这个想法其实很“致命”。
去年有个新闻,六安市有个小孩走丢了,好心人叫来了警察。
让人没想到的是,看到警察,孩子反而哭得更厉害了。且不管警察叔叔怎么解释,怎么哄孩子,都无济于事。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父母老是利用警察威严、专职抓坏人的形象来“调教”调皮的孩子。
这样短时间立竿见影,但是损害了警察在孩子心里的形象。一旦孩子真遇到危险,他知道像对的人求助吗?
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不强,正是需要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如果总是听到这些扭曲事实的话,可能会很抵触这些能够对他们提供帮助的人。
不恐吓,怎样让孩子乖乖听话?
我相信你肯定是爱孩子的。之所以有时候控制不住想要走“恐吓”的“捷径”,是因为孩子太皮、耐心耗尽。
其实,不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因为孩子年纪小,他们对事情的理解和认知可能和咱们成年人的不一样。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成年人,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们能听懂的话和他们沟通。
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摒弃这种威胁用语,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然后试着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当我们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我们便会发现,其实孩子很简单,他们的需求也很简单。
试试用正面的承诺取代负面的言语威胁,比如,把“你不听话、不好好吃饭我就不喜欢你了”换成“听话,早点吃好饭我们出去玩一会儿”。
如果孩子依旧顽固不化,我们不妨尝试多给孩子一些选择。这样孩子会觉得有更多的自由,从而会更容易接受。
比如,你可以说:“你是要先完成作业再玩,还是要先玩再写作业?”而不是说:“快点做作业!否则以后都别出去玩了!”
写在最后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恐吓教育”会给孩子带来担忧和不安,在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
强化孩子对一些未知事物的恐惧,会导致孩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会让孩子对人失去信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