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走路有什么好处?
的人,好处,肌肉走路有什么好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让肌肉筋骨不会快速老化,但也要适可而止,还要看空气质量,不要得不偿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心理层面:不能走路的人,或多或少会形成一些颓废,消极的负面情绪或者心理疾病。我想一个能走路的人会比一个不会走路的人少产生负面消极情绪,进而形成心理疾病。也许有人说这个太武断。我想说就算武断,那这个结论也是大概率成立的。人的心理总是有这样一个现象,当你在相同水平比别人缺少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一些心理变化。
从健康层面:走路就相当于运动,适当运动有益人体健康,例如饭后适当走路运动有助于肠胃健康。这是普罗大众都知道,属于常识。
从空间层面:走路,用自己的双脚在空间内移动,它比乘车乘轿更灵活,能到达更小更偏僻的地方。
以上纯属个人感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健康长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走路被誉为21世纪最好的锻炼方法之一,不但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行走速度可快可慢,从而达到不同的健身效果。
现代研究显示,即使每天只走路30分钟,也能降低患上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鬆和癌症的可能。
走路是全身运动,效果太惊人!
不要以为健步行走就是简单的下肢运动。
美国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一书中,作者史塔曼博士指出:行走健身要求迈大步,速度较快,双臂摆动,抬头挺胸。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规律的健走可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
头脑——促使脑部释放内啡肽,使心情愉悦。
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烟者对吸烟的渴望。
背部——加强背肌力量,且对背部伤害较小。
腿脚——行走相当于对骨骼进行力量训练,能明显增强腿脚骨骼和肌肉力量。
一周步行三个小时以上,就可以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走路是预防心脏病最简单和最方便的方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慢走慢跑可以增强体质,切勿操之过急,快跑急走容易损伤膝盖软骨膜,还是适合自己情况。坚持锻炼,身体会越来越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省车票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管住嘴,迈开腿,多喝水,早点睡。这是健康长寿最便宜的秘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锻炼身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 散步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和调节过程得到改善,从而收到消除疲劳、放松、镇静、清醒头脑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用散步来调节精神。2. 散步时由于腹部肌肉收缩,呼吸略有加深,隔肌上下运动加强,加上腹壁肌肉运动对胃肠的“按摩作用”,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会加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能力提高。3. 散步时肺的通气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以上,从而有利于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4. 散步作为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可将全身大部分肌肉骨骼动员起来,从而使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肌肉发达、血流通畅,进而减少患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对症散步好处多一、体弱者每小时走5公里以上最好,走得太慢则达不到强身健体之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开,全身活动,才能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而且时间最好在清晨或饭后进行,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二、失眠者可在晚上睡前15分钟散步。每分钟走80米为宜,每次半小时,会收到较好的镇静效果。三、冠心病患者步速不要过快,以免诱发心绞痛。应在餐后1小时后再缓慢行走,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时。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效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四、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时间最好在餐后进行,以减轻餐后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但对正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避开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时间,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行走一般选择在餐后半小时,而且活动时间也不要超过1小时。五、高血压病患者步速以中速为宜,行走时上身要挺直,否则会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时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缓冲作用,要前脚掌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因为这样会使大脑处于不停地振动,容易引起一过性头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