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初三学霸抑郁焦虑恐惧上学,在家玩游戏,如何劝导做心理咨询?
孩子,心理咨询,家长初三学霸抑郁焦虑恐惧上学,在家玩游戏,如何劝导做心理咨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观看一些励志影片,引导孩子培养空杯心态!
比如超励志的《当幸福来敲门》,任何人面对任何的工作、任何的困难,只要敢于去挑战,敢于去迎接挑战,总会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等着自己!就像影片当中的主人公,哪怕已经到达绝境,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有希望!
再比如电视剧《士兵突击》,王宝强饰演的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也是历经了太多的磨难,在很多人看来,他身上有一股傻劲、倔强,但是恰恰是很多人不看好的他,最终却成为人生的主角,成为了耀眼的明星!
我觉得即使想要劝孩子做心理咨询,前提也是孩子能够心甘情愿的去,而不是我们强迫的去,如果强迫他去,多半情况下他一定不会听的进去,而如果前期我们通过大量的细心的工作,哪怕让他在思想上先有点觉醒,哪怕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再去进行心理咨询,那我相信,效果也一定要好很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这个问题表态,老师,父母还有学生自己,三方的回答不会一样:
之前是学霸,老师应该愿意鼓励,再坚持一下,向上努一下,不辜负自己那么多年的努力;
家长呢,当然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关键时刻掉链子了,心里比谁都急。但是呢,想鸡娃,又心疼孩子,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肉,舍不得看他痛苦。
再说学生,临近考试学霸突然变萎靡的现象并不少见,我带过的学生和周围朋友孩子就有不下十个这样的事例。
那么多年都挺过来了,怎么一下子就扛不住了呢?
1.自身压力
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平时没失手过,自然没有抗挫的锻炼,成绩很好但心理不强。升学考试份量比平时大得多,一旦失手,自己这关就过不去。而学霸多数都是要强的孩子,虚荣心这东西人人都有,一面是动力一面是压力。
2.外部压力
高处不胜寒,一贯的优异让父母老师和同学都祭出了超高期望,被驾在高处背水一战,不可能有松弛的心态。
3.过去很长时间都不错,可大考前的模拟不理想,自信心动摇,对自己实力产生了怀疑。
怎么办?
家长平时说话别太满,尤其是别吹牛,这无形中就是给孩子加压。我一个朋友就是,孩子一直优秀,见谁都说我家娃铁定上某某学校,结果,连二本都没上去。
平时表现得轻松自如一点,尽量避免紧张兮兮,也不要特意为备考改变很多生活规律。一如往常就好,大人放松了,孩子才能放松。
观察确认孩子只是太紧张想放松还是真的抑郁。不管怎样,考前放松一下并不是浪费时间,它能释放压力,短时间的放松家长不用干涉,学霸一般都有很好的学习规律,他们就是休息一下而已。
如果长时间不在状态,失眠没食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抑郁可能性就大些了,这时候千万不能再压再逼,抑郁是种病态,再用正常的鸡娃方式只会让病症加重,影响的就不仅是考试成绩的问题了。
作为一个从抑郁症里爬出来的教育工作者,我要说,每个抑郁的人都有一个导致他抑郁恐惧的点,必须找到这个点,大人可以根据孩子性格分析有可能是什么,跟孩子多聊,确认那个点。如果是怕输,更要强调只是一次考试而已,帮他减压才有可能迈过那个坎。
怎么治本?
把考试看得过重当成大目标,压力就大。如果,孩子有一个更高远的目标,有个坚定的理想,那内在的动力和愿力会强很多,每次考试只是实现梦想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即使没考好,还可以再努力,不会影响向梦想的冲击。
不要轻视梦想教育,否则,一遇到挑战就有心理问题,即使勉强进入好学校,面对更多的尖子生,更密集的考试,总会有一次应付不过去。梦想真的不是可有可无,它是帮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恐惧的法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孩子需要“理解”…
一种情况:学霸级的孩子内心里对自己有天然的“高标准” …严苛的超我让他们不能接受自己“不理想” “不完美”(没有考入理想的学校)… 不去上学 是不能接受去上学的“压抑”…
还有的情况是:孩子内心里对人际间曾经的被“误解” “误读” 以及与校园相关的情绪感受“冤枉” “委屈”还没有被看见… 还没有机会处理释放(通常从初二开始累积)…
很多时候 孩子在玩游戏 消磨时间的过程里 伴随着游戏虚拟空间“成就感”的同时 更多的是压抑和无奈… 所以孩子会焦虑 抑郁…
可以告诉孩子 还是有能够懂他内心感受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和他聊聊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初三学霸抑郁焦虑恐惧上学,在家玩游戏,如何劝导做心理咨询?
很多别人眼里优秀的学生,甚至是学霸,但只是表面,他们出现问题最大的原因是表面优秀,但并不自信,很敏感。从小父母总希望成绩优异,害怕失败。
这样的性格特征,就自加压力,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盲目自责,觉得自己不行,彻底完了,就出现了高焦虑状态,学习状态更差,这叫潜意识的条件性厌学情绪,并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进去,在家打游戏并不是上瘾,而是逃避。
现在的心理咨询,低效,无效的很多,做了没用,孩子就不相信了,但确实有高效的咨询,解决孩子的潜意识条件性厌学情绪,现在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接受咨询,找到懂条件性厌学情绪的心理咨询师,只要配合,肯定可以改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