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末年的困境真的无解吗?
崇祯,明朝,皇帝明朝末年的困境真的无解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朝末年的困境真的无解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即使朱元璋附身到崇祯身上也挽救不了明朝灭亡的命运,最多只能延长一下明朝存在的时间而已。明末碰到的问题就如同扁鹊说的疾病已经深入骨髓,即使神医也无法挽救。
明末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而这点几乎是历朝历代封建王朝的死穴,而且是无解的。所有有识之士甚至所有官员都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但并不妨碍他们及其家族大量兼并土地,即使很有能力、名望的大臣也不例外。比如徐阶,能力出众,继任首辅之后,大力革除严嵩弊政、还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但他们家族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像海瑞那样的清官却是凤毛麟角,还不容于同僚。明朝除了官僚群体兼并土地,还有以福王为代表的皇室成员在侵占土地上也不余遗力。土地兼并造成下层民众生活十分艰辛,民不聊生,农民起义运动风起云涌。
而且很不幸的是明朝又碰到小冰河时代,自然灾害频发,效率低下又腐败不堪的封建政府很难有效应对,要救灾就得加税,加税又让民间底层百姓更困苦。政府官员忙于党同伐异、结党营私,并不把朱家天下的安危当做自己的事,不可能损私利而利国家。
朱元璋为什么反元,最后还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宁愿起来造反争取一线生机。朱元璋如果附身到崇祯身上能不能抑制土地兼并呢,也没有可能,因为他没有可能获得官僚群体的支持,到手的利益要再吐出去是不可能的。他即使能杀个别人、甚至一批人都没用,崇祯杀掉的大臣其实也不少,但换了一个上来还是一样,又能如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解。明实亡于东林党、小冰河天灾、鼠疫、蝗灾以及宗室问题。
崇祯在除掉魏忠贤之后,明朝的文官都向崇祯联名上奏,要求裁撤东厂和锦衣卫的的编制,不让宦官集团有再次做大的机会,看似为了皇帝,实际上是为了这些文官自己。
没有了足够的力量去制约文臣,不知道这些文臣的私下勾当,导致崇祯时期文臣贪腐事件频出,但是崇祯却一直被蒙在鼓里,最讽刺的例子便是崇祯希望手下大臣和贵戚给国家捐款,结果每个人捐款都不超过两千两白银,包括崇祯的老丈人,但是北京城破,这些大臣和勋贵被抄家的时候,个个被抄出几十万两白银,真是莫大的讽刺。
其次,崇祯没有给有能力平定叛乱的文臣武将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袁崇焕,毛文龙这些人如果崇祯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不猜忌,不派京官去战场使绊子,其实是打的过李自成和皇太极的。
在战役之初,明军打叛军是胜多败少的,后来因为拖欠军饷,士兵死了白死,离心离德,士气低落,这才导致明军战力急剧下降。
若要走出困境,方法如下:
一,查办张家口晋商。张家口晋商在明末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大量将粮食、布匹、铁器等战略物资走私给关外后金,换取金银,时间长达数十年。查办这些晋商,可获得巨额资金,解财政的燃眉之急。
二,征收厘金,可以让政府从明末繁荣的商业获得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
三,开放海贸,收取关税。明末海洋贸易发达,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均大规模在中国沿海走私活动猖獗。
四,大力反腐。明末官员、藩王、勋贵都高度腐败。
五,可以发行国债;甚至进行农业税改革,丈量土地,士绅一体纳税等等。
六,将己传入福建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土豆及马铃薯等在全国尤其是北方培育并推广。
七,编练新军,以武士道精神
贯彻,并配以监军、政委与指导员。
八,禁止妇女束胸与缠足,允许妇女务工、上学、参军、参加科考等。
九,扶植新的魏忠贤,打压东林党人。
十,与后金和谈并和亲,攘外必先安内。
十一,集中力量对付流寇。因为流寇战斗力弱,但造成的损害更大,因为他们都在帝国的腹心之地抢掠。
十二,允许宗室参与工商业、参军与做官,但是,逐步取消宗室俸禄,并且宗室与百姓一体交税。
十三,大力发展工商业,鼓励发明,鼓励对外贸易。
十四,招聘在华传教士,按能力授官,或为医生、教师、工程师、火器专家、工匠、教官与顾问等。并请葡澳当局支援火器与教官。
综上,三年必有小成,必能平定内乱,安顿流民,工商业蓬勃发展,财政充足,待新军练成之后,联合朝鲜、林丹汗与俄罗斯,北上扫平后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增,又赶上了百年不遇的极端气候,各种极端自然灾害长时间、大规模侵害,紧随其后的农民起义、大清崛起,又加上朝政乱局。这种困境,可以说是亘古未有,想要破解实在太为难崇祯了。
自然灾害反复上演
15-17世纪的200余年中,全球处于“小冰河期”气候,各种自然灾害集中爆发。大明崇祯年间,正赶上1000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灾害长时间、大范围影响中国,也耗尽了大明最后的精力。
旱灾
公元1637年-1643年,中国持续大范围干旱,旱灾波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北方多数地区旱灾持续达4-8年,重灾区在黄河、海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是500年来最严重的的旱灾。干旱1637年(崇祯十年)主要出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1638年(崇祯十一年)向南扩大到皖、苏等省。干旱最严重的的1640年(崇祯十三年)出现数省特旱,临汾夏季甚至“风霾不息”,即持续性沙尘暴。
据各地文献记载,干旱期间,黄河、海河流域持续少雨,1640年(崇祯十三年)年降雨量不足300mm,跟现在的新疆地区降雨量差不多,华北地区1640年、1641年连续两年的降雨量远低于三年自然灾害。干旱严重的时候,禾苗尽枯,庄稼绝收,山西汾水、漳河全部枯竭,河北九河、白洋淀全部干涸,这种河流、湖泊干涸的现象随处可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