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末年的困境真的无解吗?
崇祯,明朝,皇帝明朝末年的困境真的无解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南迁?
在这么多明末的书中,大部分都是选择到南方种地练兵,只有很少一部分坚守北京,大概是都觉得北京实在守不住了吧,但是南方又好到哪去呢?很多人选择一上来就先拿东林开刀,但是迁到南京,岂不正是到了东林的老巢?而且一旦选择迁都,基本上皇帝手上的兵力已经没有了,到了江南,东林的老巢,没有江南贵族豪绅的支持,拿什么来练兵?
其实明朝末年的死局,细究起来还是有解的。关键在于明朝皇帝是不是具有“乾纲独断性”以及明朝皇帝是不是愿意“走出去”。固守于一个地方的皇帝或者领导者是没有出路的,就像中国的革命家一样,如果只固守在井冈山或者江西瑞金,那么最终还是会被反动派消灭的。
可是明朝皇帝已经失去了汉唐时代的那种“能伸能缩”的气质,宋朝时代的“理学思想”又促使他们没有进取心,明朝皇帝偏重于清高,然而强调自尊(尊严)的清高,却没有起到任何的价值,因此崇祯帝不南迁,是明朝无法继续下去的主要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其实可以去看看穿越小说。无数穿越小说选择了明末这个时间点,除了因为明末是汉人政权的又一次整体沦亡,另一个原因是明末各种矛盾尖锐复杂,是王朝末世各种危机的总爆发,如何破局,非常考验执政者的政治智慧。
个人认为,是否无解,很重要一点是谁来解,如果是皇帝来解,那就绝对有希望。明末的诸般困局,最核心的是什么?很简单,一个字,钱!!!有钱,就可以给军队发足军饷、改善装备、提高训练水平,提升战斗力,不会出现职业军人转投流寇现象,投降后金的情况也会大大减少,同时也可以改善城防,避免破城之后的巨大破坏和损失;此外,有钱就可以大规模赈济灾民,防止灾民转为流寇,大大减少流寇的兵源,同时保护帝国农业税的税基。那么,如何解决钱的问题,如果皇帝有魄力,其实手段很多:
1、查办张家口晋商。张家口晋商在明末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大量将粮食、布匹、铁器等战略物资走私给关外后金,换取金银(这些金银很多是后金军入塞抢劫获得),可以说他们发的是国难财,吃的是带血的馒头,时间长达数十年。查办这些晋商,可获得巨额资金,解财政的燃眉之急。
2、征收厘金,特别是在京杭大运河征收这种商业税。这是清末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为解决军饷问题而采取的财政手段。京杭大运河是明末的交通大动脉,南粮北运、南货北运均仰赖于此,大量官商依托漕运,夹带私货,政府未能从繁忙的贸易活动中获得任何好处。而征收厘金可以让政府从明末繁荣的商业获得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
3、开放海贸,收取关税。明末海洋贸易发达,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均大规模与中国沿海走私商人贸易,郑芝龙集团一年的收入可以抵得上明廷全年财政收入(甚至有人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两三倍)。如此巨额的贸易,朝廷完全可以深度介入,如初期不便操作,可以与郑芝龙合作,以包税的形式,获取关税。或者直接在天津开口贸易(郑芝龙势力主要在南方)。
4、大力反腐。明末官员、藩王、勋贵都高度腐败,如果皇帝有魄力,以反腐为突破口没收其财产,财政压力将大大缓解。当然要掌握尺度,避免激烈反弹。
5、其他。如果再有魄力,还可以发行国债;甚至进行农业税改革,丈量土地,士绅一体纳税等等。其实明末民间财富不少(当然极不平衡),但政府却无法动员和利用,导致捉襟见肘。
财政问题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很简单,明末并不缺少能臣,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均是一时俊杰。我的战略是,先易后难,内攻外守:
1、集中力量对付流寇。因为流寇战斗力弱,但造成的损害更大,因为他们都在帝国的腹心之地抢掠(建虏则主要在辽东边地)。只要张开大网将流寇围住(明末有好几次这种机会,都没坚持到底),让洪承畴主持围剿,必须坚持到底,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抽调兵力。
同时,让孙传庭或卢象升守住边关要塞,严防建虏入塞,即使其入塞,也只要保证京师和重要城市,简而言之,在流寇未灭时,不对建虏采取大规模行动。
2、守关和敌后扫荡。流寇剿灭后,兵力充裕,在严守边关的同时,大造战船(甚至可以租用西班牙、葡萄牙战舰,或与郑芝龙合作),骚扰、扫荡建虏后方(后金没有水师)。其实打击张家口晋商后,后金失去了重要的粮食来源,以辽东那种古代而言的苦寒之地,难以支撑大规模军队,而且在困难环境下,后金内部本已尖锐的矛盾(都是因一次次胜利而缓解)必然爆发,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明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站在当时的角度去看,明朝末年的困境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样全不占,天灾爆发,饥民叛乱,外敌入侵,这种糟糕至极的局面让崇祯皇帝无力回天,最后明朝败亡,被清朝取代,看似无解。
但是以后来人的角度去看,因为清楚知道明末都有哪些事件节点加剧了明末的衰亡,只要把这些事拨乱反正,那么就可以挽救大明,让明朝再次中兴。
可以说小编是马后炮,以后人的视角看问题,嘿嘿。
首先,崇祯皇帝登基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魏忠贤,因为这位九千岁权倾朝野,掌控东厂和锦衣卫,直接威胁到了崇祯皇帝的人身安全,不把魏忠贤除掉,崇祯晚上睡觉都睡不好,还谈什么治国。
幸好崇祯借用大臣的势力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真的除掉了魏忠贤,严重打击了宦官势力,收回了一大波权利,加一分。
不过大好的局面崇祯没有控制住,因为在除掉魏忠贤之后,明朝的绝大多数文官都向崇祯联名上奏,要求裁撤东厂和锦衣卫的的编制,不让宦官集团有再次做大的机会,看似为了皇帝,实际上是为了这些文官自己。
明朝制度分为外廷和内廷,外廷由内阁首辅大臣牵头管理百官,负责治理国家,而内廷则由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帮助皇帝朱批,同时监管锦衣卫和东厂,是皇帝的内臣,私人力量,也是替皇帝监管百官的爪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