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和评价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先生,王安石,花木如何理解和评价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
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
尚疑身属半山园。
首句“桑条索漠楝花繁”,作者营造了一个桑树稀疏,楝花茂盛的景象。绿瘦红肥,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荆公实是布景的高手。
次句“风敛余香暗度垣”,承接上句之意,清风吹过,将花香悄悄地送过墙来,应该是为了避免和上文的“送”重复,此处连用“敛”与“度”两个动词,让风和香更加具象,在田园午后,善解人意地给了诗人一点惊喜、一点慰藉、一点闲适。
三句“黄鸟数声残午梦”,几声黄鹂的名叫,惊醒了午睡。在花树摇曳、余香暗度的环境中醒来,作者的心情是闲适安然的,几声鸟鸣,声色和谐,更增雅致。
四句“尚疑身属半山园”,直接转入感情描写,安然的午睡醒来,还以为身在自己的家里,其中的惬意,绵绵不尽,顺带不着痕迹地歌颂了一下与主人的深厚友谊。以此结句,使全诗余意不断,回味悠长。
与上首诗相比,本诗的知名度并不那么高。写法上也颇不相同,属于传统写景诗的先布景,再抒情的布局方法。但有了上一篇诗作的提携与加持,加之诗人巧妙地将疏与密、形与声、香与色勾勒连缀,并不落窠臼,技臻上乘。诗中流淌着的闲适欢愉的心绪,汩汩而出,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每个角落。同为黄莺鸣叫,金昌绪会说“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同为寄寓客家,李后主会说“梦里不知身是客”,而王安石的慰藉与满足,比之前人后人,要幸运多了。
———结语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这是欧阳修对王安石诗文的评价,这位历史书中的改革者,民间传说中的“拗相公”,在惊天动地的失败之后,归返田园,过上了闲适的生活,可能人最难的是告别过去的自己,但在他不带烟火气的诗中,我们读到了适应与回归。或许是他真的“复得返自然”,也或许,他只是故作轻松地告诉后人:别担心,我挺好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这首诗的意思是: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简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后两首诗句用了修饰手法,运用对偶的句式,又采用拟人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请看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共有两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是王安石退居金陵紫金山时的邻居兼好友,别号湖阴先生。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历来传诵很广。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代指庭院,“长”即经常,“静”即净。“畦”是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起头两句主要是称赞杨家屋舍洁净、花木整齐。
如何突出屋舍干净呢?作者别具只眼,独独在青苔上着力。夏热多雨之季,青苔最易生长,且难以扫除。此处却因时时打扫扫而无苔,正体现庭院和主人的洁净清雅。花木是整齐的,而作者强调的又是“手自栽”,这不仅写出了花木的形态,更进一步写出了主人的精心。
接下来作者注意到房屋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屋舍外的河流、农田、青山。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护”和“绕”两个动词轻柔温暖,清水和绿田的关系因此也变得极为生动,仿佛一弯清水都有特别的情味,格外珍惜和爱护绿田一样。青山冲破小门,送入眼帘。
“排”和“来”充满主观能动性,又化静为动,无形中产生一种视觉冲击。同时,诗句又用“绿”和“青”代指田地和青山,又令读者眼前出现了同色系构成的夏日清新图画。这也为这首诗奠定了“清新隽永,韵味深长”的基调。
与此同时,从这清新的场景里,读者更加可以想见庭院主人的形象了:此处是“茅檐”,不是华屋大厦,但他长扫无苔,花木亲栽,可见他的清净勤劳,生活情趣盎然。
故而山水也富有情态,愿意为他护田送青而来。整首诗既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清新,又让人从中隐约可见居住在此的隐逸高士,感觉他的生活之乐。
上一篇:一直纠缠我要死要活的前任消失了半年,现在要向我借三百万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