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和评价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先生,王安石,花木如何理解和评价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理解和评价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朔漠风尘,下面我对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做简单品析,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读原诗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知诗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又因其曾封于舒、荆,死后谥号“文”,故又称“王荆公”“王文公”。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曾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着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其诗有1500余首,很有特色,自成一家。
三、明注释
书:题诗。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茅檐:庭院。苔:青苔。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排闼:推开门。
四、译诗句
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翠色送到眼前。
五、品意境
前两句写庭院中的景致,表明了主人的勤劳、爱整洁,也通过手栽花木写出了其生活品味。后两句写院外的景色,弯弯曲曲的溪水像用手护住了田野,两边的山峰则像是推门而来,这样的描写,赋予了自然景色拟人化的动态,令整幅画面显得生动可爱极富情趣。尤其“排闼”二字为神来之笔,说山峰仿佛带着清翠之色推门而入,这种极具新鲜感的形容精准、有节奏感且余味悠长,令人眼前一亮。
这里藏着两个典故。“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的“(樊)哙乃排闼直入”,说的是高祖卧病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探望。诗人把典故融入景物的描写中,不仅直接引用了《史记》中的词语,形成了标准的用典对仗,还在动作、情态上迁移运用十分精准。更重要的是,让山水暗含了典故中人物的品质,使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更有韵味。
诗人表面上写山水的灵动可爱,内里还隐含着对居于此地人的欣赏之情,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山水自然之景的选择,往往也是古人对自身心性情趣的表达,湖阴先生既然选择了一个这么幽静的地方作为自己的住所,可见其人也是品质高雅的。
纵观全诗,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居所的清幽环境,同时也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遇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因主持变法,先后两次被罢相,晚年退居江宁,纵情山水,常访僧问禅,勤于读书著述。《书湖阴先生壁》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王安石)
湖阴先生姓杨名骥,字德逢,是一位躬耕田园的隐士,也是王安石晚年居江宁时的一位邻居和好友。王安石在 《元丰行示德逢》诗里有这样的诗句:“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足见其交情甚笃。
王安石题在湖阴先生壁上的诗共有两首,这一首最为著名。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茅檐”本指茅草屋的屋檐,这里代指整个茅檐之下的门庭院落 。“长扫”中“长”与“常”是同音假借,用长短的“长”代替“经常”的“常” ,意为经常地扫 。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的身份及性格。
诗中主人庭院用一“静”字,既表达了“洁净”,又引出“清静”之意,庭院因得主人长扫,而无青苔杂芜,造访客人因见其 “净”而生 “静”意, “静无苔”三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从视觉感官到心灵感受所得到的一种愉悦和陶醉,若将 “静”改为“净”,便顿觉索然无味。
湖阴先生所居住的地方不是大都市里的幽宅深院, 而是紫金山下, 市郊之地 ,这里人烟稀少, 自然安宁幽静。院落简朴 ,只一茅草屋 ,显见主人并非达官显贵 ,也不是豪门名绅 。然而主人所居的院落却十分洁净, 一眼望去, 院中没有杂物堆放, 亦没有杂尘污迹, 可见一个“净”字把院落的清净、整洁、井然有序描摹了出来。在院墙之隅、台阶之上, 连一丝青苔都没有 ,“净无苔”三个字将院落的整洁程度描写得十分充分, 主人打扫得细心 、彻底 , 而且是经常, 也由此可知主人是多么勤谨 ,好洁成癖。
江南地湿又住在紫金山下 ,时值初夏多雨之时, 山下更是雨水聚集之处 ,潮湿之地 、炎热之时,这两点正是青苔生长的最佳条件 , 如不经常打扫, 不出数日就会在墙根院角长出青苔来 。作者在表现主人院落整洁时用“净无苔”真是举重若轻 ,别具慧眼 ,通过作者细心体察 ,用最平淡无奇的意象表现出了最明晰、最生动、最有实感的本质 ,非大手笔不能收到如此举重若轻的艺术效果 。
此时,诗人将目光移向园中葱郁繁盛的花木,因花木已 “成畦”,错落有致,故雅景自成,畅人心扉。“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中用了一个偏义复合词“花木”来指代庭院内的花草。“成畦”是说花草菜蔬都种植得井然有序 ,之所以要成畦而植 , 是因为品种繁多。如果只一种也就不必“成畦”了 ,所以“成畦”二字不仅说明了庭院花草栽种时的用心,格局布置成畦而栽 , 十分整齐 ,又说明了花草的品种很多 。主人的爱好情趣尽在其中,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人隐士心理。
“花木”一词使我们不仅知道了院中有花木 , 而且在论诗时 , 应当把花草树木的色 、形、味一并带入到诗的意境之中。因为凡花草树木都有形、有色、有味, 形态上或傲然独立、或默然含羞,色彩上或艳丽、或素雅 ,嗅觉上或馥郁、或清淡。花木“自栽”,可见主人勤勉、兴致高雅。这里描绘的是一个静谧而富有生机的小小院落,凸现的是一个远离官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此诗写于初夏之时, 南京的初夏正是百花争妍之际, 所以群芳竞放, 斗艳争奇 ,情态各异, 溢光流彩。整个院落既缤纷五彩又错落有致 , 洁净优美 ,充满生活情趣, 正是隐者之居的典型环境。
上一篇:一直纠缠我要死要活的前任消失了半年,现在要向我借三百万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