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和评价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先生,王安石,花木如何理解和评价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也算是描述了作者本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吧,依然有些依依不舍之意,毕竟他还是”志未得意未满“,道家的“无为”,对他来说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可见却不可得。
王安石能被称为”拗相公“,可见他与”道家“的”无为“是相去甚远的。这也是他注定失败的原因。不懂”以退为进“、”以弱胜强“,这在他当时有强大反对派的境况下,是十分不明智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想法,仅作探讨。欢迎大家关注”广老师讲国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何理解和评价王安石的《书胡阴先生壁》?
共两首。
第一首是: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第二首是: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先谈谈我的理解。这两首诗对事物的描写得非常细腻。从这两首诗可以知道:王安石原来住在半山园。后来搬家了,搬到一个草房里。草房的院子很干净,草和青苔都不长。在院子里开了一个花木园子,里边种植着各种花草,载了几颗树。围着园子的是水沟,左右各有一座山。夏天,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满园花香很浓,浓到来一阵风就可以把花香吹到围墙外边去的程度。夏天,有个中午,王安石正睡午觉,有一只黄色的鸟唧唧叫了几声,把他惊醒了,他恍恍惚惚还以为是在原来住的住宅里呢。
再说诗的格律。
第一首有一个字不符合平水韵:即第五个字《苔》字。它是平声字,此处应该用仄声字。
首: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尾: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二首无误。
首: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尾: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丶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西山排闼送春来。这首诗的意思是:茅苔经常打扫的干干净净,一点儿青苔也没有,主人亲手栽的花草树木成约满畦,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两座青山推开两扇门为主人送来一片青翠。这首诗写出了人的美与环境之美的同时,又赞扬了湖阳先生勤劳丶洁净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的两首七绝名作。第一首写景、第二首情景交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群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下面,我们来共同体会其中意境。
———作者和题目
(1)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们的认知上,更多地了解一个身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对作为诗人的王安石知之甚少。
王安石毕生诗作可划分为两个风格,和他的政治生涯、兴衰际遇贴合颇紧:
前期的诗歌注重社会现实,政治性倾向十分明显。
后期的诗歌转向田园风景,对诗歌格律雕琢工稳。
(2)题目
顾名思义,这两首诗是题写在一个号为“湖阴先生”的人家中墙上。虽说古人写诗,每有题壁之作,但一般都写于酒店客栈寺庙、或是旅游景点,如此登堂入室、题壁写诗,足见两人友情之笃。湖阴先生,名叫杨德逢,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首句“茅檐长扫净无苔”,其中的“茅檐”代指庭院,经常打扫,干净得不生苔藓。起句便给读者营造了一个素雅洁净温馨的氛围,由于此时诗人已移居南京,过往的经纶济世、干云豪气,早被现实粉碎,迫切需要投入幽静祥和的归宿,而田园生活,便是古时英雄圣贤功成身退或功不成而身退时的首选。故此诗人把第一道目光投向庭院并非偶然,因为这是理想退隐生活的范本,或许第一个瞬间,疲惫的身心得到了安慰,梦中的归宿对标了范本。
三句“一水护田将绿绕”,诗人将视角转到了中景的描写,在田地中抬起头来,身处浓绿之间,周围一道水渠,蜿蜒盘绕,用银光闪闪的水,映衬生机勃勃的绿。尾句“两山排闼送青来”与上文工整对仗,同时,作为远景描写,保证了全诗的层次感和开阔度。有成语“开门见山”,而诗人此处反其意而用之,开门的主体是“山”,并且在近处“绿”的基础上,将远处的“青”送入眼中,营造了灵动的意向,相信读者作者,此时的心情,一定是开阔明朗、纤尘不染的。在全诗的写法上,作者使用了“近景—中景—远景”的渐进调度方式,让视野逐渐开阔,意向不断丰富,景物次第填充,颜色有序丰富,虽在纸上,但一种移步换景的动态感和错落有致的立体感完美搭建。尤其是最后两句拟人化的描写,赋予了“水”和“山”以动作、以生命,让行文更加生动,结构更加丰富。古人说“寄情山水之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将当日眼底心中的万里江山,换作此时亲眼目睹的田园农舍,是否便真的云淡风轻?
上一篇:一直纠缠我要死要活的前任消失了半年,现在要向我借三百万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