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犯错了,该不该打?
孩子,父母,规矩孩子犯错了,该不该打?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该打,做大人的要以身作则,给小孩树立榜样,从侧面也能传递正确信息,做大人自己都不能要求自己,那怎么管教自己的孩子,甚至粗暴打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古话曾被许多父母当成教子“座右铭”。而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恐怕是最不被认同、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少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生怕给孩子留下心里阴影。针对年轻家长们的困惑,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塔尔沙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王涛表示,美国有句谚语是“把你的棍子闲置不用,就会宠坏你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打孩子可是一门学问。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将失去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将学会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会失去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将学会谦卑和自信。没有不懂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立规矩的父母。“打”是立规矩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打孩子需要掌握四个原则:
1、打孩子不能带情绪。很多父母打孩子并不是出于立规矩等目的,而是被情绪所左右。他们在打的过程中很解气,但打完又心疼,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感觉是,决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时候更加心疼。有些家长可能会有疑问:假如气都消了,还有必要打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教育孩子的原则是:带着规矩去打,即使情绪没有了,但规矩还在。其实,当你很想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是最不能打的时候,因为你有情绪。当你愤怒过后不想打孩子的时候,却是你应该打的时候,因为规矩不能随便改。
2、打孩子前要交流。为了避免带着情绪打孩子。就需要事先跟孩子有语言交流。要清楚而理性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是立规矩的过程。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爸妈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规矩在父母之上。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爸妈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规矩在父母之上。这个过程对父母的要求很高,父母要能控制情绪,言简意赅,但态度要坚决。
3、不能用手或鞋子打,要“专物专用”。有些人在孩子不听话或犯错时,盛怒之下,一把就将孩子拉过来,抡起巴掌、抄起扫把、脱下拖鞋就打,但这种随意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害怕家长,而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足,对认错和改正错误更是没有任何帮助。打孩子的时候需要用特定的“道具”,比如木棍和藤鞭。新加坡人的家里都有一根藤鞭,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会先跟孩子交流,指出其错误。这样“专物专用”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不是父母不疼爱他才打他,而是因为他犯了错,父母不得不打他。父母充当的是一个执行者,而“道具”,如木棍等,就是规矩的具体体现。这样才能让孩子害怕规矩,而不是害怕父母。
4、孩子犯错,父母也要一起受罚。正所谓“养不教,父子过”,孩子犯错,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教育存在纰漏。很多时候,孩子犯错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还有时候,爸爸妈妈自己都没有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所以,带着爱打孩子的原则之一就是,父母也要跟着受罚。比如惩罚孩子之后,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因为这件事过去强调得少,导致你犯了错,被惩罚,所以爸爸也要自罚不吃饭。这样孩子体会到爱,而不是恐惧。
核心提示:为了避免带着情绪打孩子,就需要事先跟孩子有语言交流。要清楚而理性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是立规矩的过程。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爸妈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规矩在父母之上。这个过程对父母的要求很高,父母要控制情绪,言简意赅,但态度要坚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家长适当的体罚,还是可行的,但要有度,我挺提倡因材施教。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学霸,所以学校也不应该总把学习成绩高低作为一个学生是好是坏的标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们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自然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以某一方面为核心,连带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迫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高考是“指挥棒”,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高考为什么不打破固定的“语数外+文理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比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上一篇:记者:巴萨欲5000万欧出售乌姆蒂蒂,切尔西、阿森纳有意!你觉得巴萨可以出售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