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犯错了,该不该打?
孩子,父母,规矩孩子犯错了,该不该打?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越多越多的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难管了。面对孩子的顶嘴、厌学、叛逆等问题,家长们都感到无从下手。不惩罚吧,怕孩子会变本加厉;惩罚呢,又担心孩子做出更极端的事来。
记得我们小时候,每逢开学,父母们把我们带到学校,交了学费后,对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他要是不听话,你就给我打。”而一旦犯事,老师们也确实不会手下留情,什么打手心啊、蹲马步啊,我相信都是很多成年人年少时的回忆。但现在,别说老师不敢打孩子,家长们连说都不敢说了。
今年4月,上海。一个17岁的少年因为在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妈妈在车上和孩子争吵,车子行驶到一桥上时,少年突然打开车门冲向护栏,纵身一跃跳下了桥,只剩下妈妈在桥上撕心裂肺的哭喊。
面对这么“刚烈”的孩子和不可控的局面,为人父母的,还敢打骂孩子吗?大家都在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实,我们更该问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怎么了?”
家庭教育,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人崇尚棍棒教育,认为“棍棒下出好人,我当年就是这样长大的”,有人反对打骂,提倡温柔育儿。父母们不知道如何选择,两者好像都有理。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个概念:
孩子教育要分年龄段,不同阶段的方法要不同,绝不能颠倒,总的来说,就是小时候斗勇,大了就要斗智。
Ø 斗勇:就是树立威信,在惩戒中让孩子有敬畏之心。
记得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哥哥非常调皮,不是弄坏别人的庄稼,就是赶跑人家的鸡鸭。只要有人给他父母告状,他爸那根小手指粗的藤条就一定会打得他满院子跑。后来,只要他爸拿出小藤条,他立马下跪,表示再也不敢了。
这就是威信:让孩子知道怕,他才会收敛,这其实更是一种及时的保护,避免日后闯出连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祸。现在有很多孩子对父母长辈都不够尊敬,撒泼打滚、辱骂父母......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没有树立威信,让孩子缺少了敬畏之心。
孩子都不怕你,又怎么会尊敬你。而这个怕,就是幼时必要的惩戒。
现在有些家庭太过溺爱,在家里不舍得对孩子说重话,生怕吓着孩子。在学校,孩子犯错被老师批评了、罚站了,家长还急匆匆地跑去学校“要说法”。学校可能会因为息事宁人给你一个说法,但你纵容下长大的“小霸王”,却会在成年后,被社会狠狠地教育。
所以孩子小时候犯错,我主张是该打就得打,不能一味放纵,但是要有方式方法,而不是乱打,变成家长没有目的的发泄。
首先,父母得让让孩子清楚,做事的边界在哪里,一旦越过边界就得受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孩子就会自己掂量轻重了。
打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怕,而绝不是为打而打。动手时,还得避开孩子的重要部位,比如头面部、腹部等,注意下手的轻重。
所以,不管是用武力让孩子有敬畏之心,还是给孩子立规矩,都要越早越好。
此时孩子小,适应快,也不会记仇。管教孩子要从小循序渐进,惩戒和规则都不能动摇,孩子习惯这种教育方式后,遇事就不容易出现偏激行为。
如果反过来,小时候对孩子溺爱,等到孩子大了,父母看到其他孩子的乖巧懂事后,突然变得严苛起来,孩子就会很难适应,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斗智:就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教育和沟通的方式,说话要点到即止。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不能是靠“打”和“立规矩”能教育好的了。他们的自尊心都比较强,不要说打,如果说多了重话,孩子要么和你对抗,要么离家出家,甚至做出不计后果的傻事来。
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孩子越大越烦父母唠叨,因为他觉得父母讲的,翻来覆去都是些老话。所以,要想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家长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再提出建议,孩子更能容易接受。
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上初二了,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对美有了更实质性的追求。有一天,她无意间看到女儿的书包里有一支口红。作为妈妈的她很震惊,脑海里一下子涌出了很多的联想:她哪里来的钱买口红?她每天都回家的,什么时候会用口红?她这么爱美,是不是早恋了?一连串的问题迫使她想急切地抓住女儿问个明白,但又怕影响了母女关系。深思熟虑后,她换了一种方式来了解这个事情。
首先,她夸孩子懂得爱美了,说明小姑娘长大了。接着又说,自己当年也曾有过爱美爱打扮的经历,和孩子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后再给出建议,孩子自然就敞开了心扉,和妈妈聊开了。
所以同一件事情,换个处理的方法,收效会大不同。
青春期的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心,但也想突显自我价值,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是有好处的。
和孩子一起出国旅游时,让孩子充当你的临时翻译官;让修理简单的小家电,帮助做做家务等,都能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被需要”的幸福感。
时代在发展,我们也要做成长型父母。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掌握好家庭教育中的“斗智斗勇”,家长和孩子都会受益一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你家有个调皮捣蛋,天天惹事叫家长的孩子,可以说,几乎没有家长能忍得住,完全不打孩子。
但是,打孩子绝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兵法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教育孩子也一样,能讲道理教育好孩子的,绝不要通过打骂来解决。
打骂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多太多。小时候孩子可能迫于对你的恐惧被动接受,一旦孩子长大,你越打孩子越叛逆。你不但没起到教育效果,反而把亲子关系闹僵,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引导教育孩子的基础。
就算有时候孩子做出太过于出格的事,我们忍不住打了孩子,等双方情绪平静下来后,一定跟孩子道歉,我们不该动手打你。然后再分析问题,与孩子沟通解决。我们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影子!
上一篇:记者:巴萨欲5000万欧出售乌姆蒂蒂,切尔西、阿森纳有意!你觉得巴萨可以出售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