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元曲同样是文化瑰宝,同样是一个时代的最高艺术成就,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广泛流传?
元曲,杂剧,文化元曲同样是文化瑰宝,同样是一个时代的最高艺术成就,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广泛流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流传后世的文化瑰宝然后元曲却没能像唐诗宋词那样广泛流传,究其原因很复杂,因为词只要有记录就能流传,而曲想要流传下来的困难度就高多了。
词和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词可以朗诵,而曲却必须要传唱才能体现其韵味,所以词在人群中的流传度本来就是比曲广的。曲的传唱对乐器和人都有一定要求,就拿现代社会来讲吧,我们拿手机听了几十遍的歌曲自己开口唱却还是可能会跑调,何况古代社会的曲子都是现场演奏没有回放的。所以即使很多人想要回味一个曲子也只能靠想象,那时候演奏曲子的技艺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旦他们不想传授,曲子就很可能失传。
古代精通曲艺的人多为高门大户的女子,她们身份的特殊性使她们无法抛开脸面去给别人传授曲艺,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曲的流传,曲只能是富人们宴会时消遣的玩意,平民无法接触到这些东西。而只要认识字,就可以背诵朗读一首词,所以词是平民和富人都能接触和传阅的东西,这也就注定了词汇流传的比曲久远。
另外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古代的音律和现代并不一样,有些乐器也跟以前是不一样的,古代的有些东西都丢失了,所以即使现在我们有曲谱也无法演奏古人的曲子了,根本无法体会到他们演奏时的风采了。其实曲的丢失还是很可惜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时代性。永葆春的艺术是没有的。发展,永远是艺术创作的硬道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判断其实可以商榷,严格来说,制约了广泛流传仅仅是近现代的状况,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明清两代,元曲(杂剧)基础上不断改良派生而来的各类地方戏曲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传,甚至建国后,还有新编样板戏在全社会兴起高潮。
广泛流传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广泛的创作群体,一个是广泛的传播群体。从创作来说,唐诗宋词元曲在现代社会的状况区别不大;从传播来说,唐诗宋词主要通过特定的渠道传播,比如教育和文学领域,而元曲(杂剧)或者戏曲传播受到小说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作品的冲击巨大。
文学艺术作品流传的广度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艺术品质、信息量、审美观念、时代特征,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现代社会均面临重大挑战,虽然有大量专业研究者和爱好者,但以不同形式的赏析古人作品为主,高水平原创很难再现,因为失去了特定艺术的土壤。
如何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学艺术,还需要不断探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均为一代文学之高峰,一代精神之文艺也。盖元曲乃民间文学,以致元史无只字道及,至《四库全书》亦仅载元人小令套曲三二种也,元曲之命悲矣,郁湮沉晦数百年!
元曲訾议之处有:一、造意之幼稚;二、人物之单调;三、眼光之粗浅。此乃元曲不为名士所重之缘由也。
元曲盛于元明两朝,至清即已大衰也。论体格之尊,即不如词矣;论音乐之全,则不如剧曲矣。清散曲所以不如剧曲者,盖因戏剧已为时代所不可或缺之物,且清传奇体歌舞剧又甚为完美,以致清代剧曲大盛,散曲大衰也。
元曲盛极而衰,本应华丽转身,却弦断难续,个中缘故有三。一曰:曲词走向低俗。二曰:表演趋向矫情。三曰:内容过于单乏,不外乎叹世归隐、青楼调笑、及时行乐等,鲜及民生疾苦矣。
半数元曲作者,或为官者,或为吏也。既慨叹宦海之险恶,亦热衷于功名利禄耳。辄感时伤世,自嘲自警之意溢于言表,而附雅风情,故作清高,亦流于字里行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吃到葡萄又嫌葡萄甜,可恶之极,尚不及勾阑之小伎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主要如下几点:1.唐代近体律诗,从平仄律动压韵的音乐美,以及内容的文学性,层次结构的严谨性,高度凝炼成为了完美典范,宋词更多表现为音乐性,以适合唱为主要要求。唐诗宋词皆以文人官方创作者作为主线,元曲相对于表现为民间杂曲,影响力在咨询传播有限的封建社会当然传播乏力,
上一篇:职场中,工作是主动推进还是需要领导督促推进,两种方式优缺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