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歌颂了什么品格或志向?
菊花,橙黄橘绿,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歌颂了什么品格或志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一首诗,歌颂的自然就是乐观积极的品格和精神,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以突出的就是傲霜斗寒的意志和高尚情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诗出自苏东坡的《赠刘景文》。
诗言志。古代诗人的好多唱和的诗,一般都是通过给对方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绪的。这两句诗一般的翻译是,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了,就连象雨伞一样的荷叶也枯萎光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枯枝仍然在傲寒斗霜。这样看来,感觉是通过与荷的衰败对比,来显示菊花的气节。
我不太认同这样的理解。在这两句诗里有两个主要意象,一个是“荷”,一个是“菊”,作者不是贬“荷”赞“菊”的,这是两个并列的意象。这两句是极为工整的对仗,表达的意趣也是并列的。荷已尽,花落叶衰。菊已残、花落叶衰,它们都只留下光杆在风中飘零。看上去是一样的凄凉衰败,句中并无抑扬之意。“荷”象征君子,“菊”代表气节。荷尽菊残正好比君子生不逢时,潦倒失路,但是气节犹存。荷菊都只留下了光杆,标明它们曾经凌风傲雪。正如我以前有首诗写道:“莫言叶落地,壮枝向天伸。”那时我高考落第,学学古人通过这诗明我的壮志不屈。于是通过努力,我,我还是没考上北大……
闲话打住。这两句诗表现了一切的过往也曾经都有过自己辉煌。正如我前几天写的一首诗:“花事恰如人间事,一花谢过一花红!”人要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身虽死,神不灭。保持气节,死而不亡。如庄子说的一样,薪尽火传。
当然,苏东坡给刘景文写这首诗,不会这样雪上加霜的。所以才有下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红柳绿时。”两句为句,四句成诗。一体解读,方不失偏。东坡先生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荷尽菊残之凄凉,虽然花谢了,但是最终果实却会成熟。在它们枯立的壮枝下面,还有深深的根。熬过去,总会迎来自己橘红柳绿的一天。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心海!所以,劝你保持气节和定力,今日失意不足悲,卷土重来未可知。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要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文学这个东西应该不会是什么标准的唯一的答案的。心境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就会不同的。我的答复也许和别人不太一样。只是表达了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单从这两句讲,主要还是个歌颂了不畏严寒、傲霜挺立、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
不过,还是要联系全诗来看的,语出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言简意赅,比较好理解,简单说一下。
前两句,从“已无”、“犹有”的强烈对比中就很容易看出,作者是在咏菊,也就是以菊喻刘景文,突出了傲霜斗寒的景象,虽然已是“残菊”,可气节不变,绝不是“荷花”等泛泛之辈可比的。而且还交代了时间,为秋末冬初,百物凋零,毫无生气之时节。
后两句算是直接勉励好友的语句,“橙黄橘绿”,体现了时节特点,虽已入冬,万物萧瑟,可是又有丰收的景象。再来看一下写作背景,这是苏轼任杭州太守时为好友刘景文所作的勉励诗,两人交往甚密,刘景文性情豪放豪放,苏轼夸他“慷慨奇士”,此时刘景文以58岁,却一直不受重用,有些意志消沉,郁郁寡欢。
苏轼故用“冬季”来代指刘景文的暮年,用“残菊”来赞扬他当时的状态,用“橙黄橘绿”来激励他夕阳无限好,仍可有所作为,要乐观向上。
苏轼也是很够朋友,多次向朝廷力荐刘景文,终得升迁,可造化弄人,仅过1年多,刘景文就与世长辞了。所以,整首诗的重点不在前两句歌颂了如何的品格或志向,甚至可能有部分吹捧之嫌,更多的还是劝解好友,勉励刘景文要乐观,并鼓励其定会有所作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你的提问,现在奉上我的一知半解。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话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 / 冬景》中,这两句话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2.歌颂了什么品格或志向?
这两句话,单从字面上看是歌颂了菊花即使开败,还在和冬季斗,不畏严寒。诗人写诗都会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喻人,所以要看整首诗表达的感情。
出自
赠刘景文 / 冬景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白话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残菊品格
从题目上看,这首诗是苏轼写给自己好友刘景文的,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的冬季,在冬季想到就是菊花,开在秋天的菊花,依然可以在冬季看到,但是此时的菊花已经是惨败的菊花,依然屹立在寒风中。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刘景文:
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上一篇:如何鉴别手机的真实内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