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歌颂了什么品格或志向?
菊花,橙黄橘绿,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歌颂了什么品格或志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赠刘景文》诗句中的前两句。后两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从字义上来解释:“荷尽”就是荷花枯萎,残败凋谢。“已”就是已经;“无”就是没;“擎”就是举,向上托着,举着;“雨盖”就是雨伞,古代称谓。“菊”就是菊花;“残”在这里就是凋谢;“菊残”就是菊花凋谢了;“犹”是仍然;“傲霜”就是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连起来就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与花枝还傲寒斗霜。
“菊残犹有傲霜枝”
联系下阙“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两句,那意思就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很显然这是对好友刘景文所讲的心得体会。此时,苏轼已经50多岁了,人生经历感慨颇多,讲这些道理也是很正常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和“菊”,表面写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花,荷花是“出污泥而不染”,而菊花是“傲霜菊蕊独盈枝”,却暗示了人的高尚品格。通过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主要描写了菊不畏严寒、傲世独立的高洁品格。
这是在歌颂。歌颂人要为自己的正气、志气和高尚的品格而活着,这样活着心里踏实,坦然。这是苏轼发自内心的人生体会。这是在告诫人们:即便人不逢时,潦倒失落,也要依然乐观向上,努力不懈,把人生的晚年看作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苏轼《赠刘景文》诗
总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在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就要像菊花一样,迎着寒霜而茁长地成长,这才是人生正确的处世哲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诗通过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描写菊不畏严寒、傲世独立的高洁品格和志向。
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景中寓意。“荷”多比喻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时,难免潦倒失路;菊常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枝。作者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甚至晚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指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诗人用荷花的“尽”来衬托菊花的“傲”;以荷尽的夏日和菊残的秋色来对比衬托由欣欣向荣的橘树装点的初冬,突出了朝气蓬勃的橘树,突出了诗人对橘树生命力(或高尚节操)的由衷赞美。本诗也运用了比的(或比喻)手法,以荷、菊、橘三种植物来比喻人的高尚节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歌颂了什么品格和志向呢?今天我们就从诗词的出处和其中的意境来给大家解答。
一:诗词背景
这是元祐五年的时候,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所作的一首诗,叫《赠刘景文》
刘景文是苏轼一个朋友,本来是世家子弟,家境还不错,本人也是文采超群,但是怎奈人生坎坷,怀才不遇,一生也不得志,到了年近60的时候,生活也到了潦倒困顿的地步,以至于精神颓废。
苏轼看了之后于心不忍,便写下了这一首诗,目的就是劝慰已经58岁的朋友刘景文振作起来,鼓励他珍惜自己的年华,不管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昂扬精神。
二:诗词原文
《赠刘景文》的原文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的意思就是说:荷花凋谢,连那其余的荷叶也都枯萎了,只有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在傲寒斗霜,所以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之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呀。
秋末、冬初、残花和掉落的荷叶,这一些景象描写的都是凋落衰败的气象,而这一首诗的精髓和灵魂,却是在于苏轼的下面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两句诗词,将衰败的气象比作人生最美好和辉煌的时机,即便是深秋初冬时节,也是人生最美好的状态。
三:诗词意境
苏轼的这一首诗看似写景,实则是借景抒情,比喻人到中年,虽然青春早已流逝,但是人生成熟,却是大有作为的黄金时光,用来勉励朋友要珍惜美好的时刻,不要一直消沉妄自菲薄,而是重振旗鼓,打起精神,来对待人生这一美好状态。
写这一首诗的时候,苏轼自己也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而且最重要的是,苏轼当时也是身处颠沛流离之中,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几经周转,身处于杭州做知州。
但是苏轼无论身居何处,他的诗词之中却少有失落沮丧的词句,倒是充满了乐观豁达,在送给朋友的这一首诗更是将自己的豁达精神融入诗中,劝勉自己的朋友要有斗志,继续保留乐观的天性和精神。
上一篇:如何鉴别手机的真实内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