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育公平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有关吗?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就可以任性吗?
努力,孩子,家庭教育公平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有关吗?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就可以任性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综合来看,家校关系错位,主要表现为责任错位和功能错位。所谓责任错位,是指学校在学生学习中的管教责任降低,尽可能规避教育过程中的风险,尽可能把责任和风险外部化。此时,家长只能主动或被动调整,把责任和风险内部化。所谓功能错位,是指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再为学生竞争和分化提供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外部化了,变成了家长的任务,需要在辅导班中去实现。
家校关系错位,导致了所有与教育活动有关的责任、风险和成本的重新分配。旧的不均衡,被新的不均衡替代。旧的不均衡所导致的负重,由学校承担。新的不均衡所导致的负重,由千万家长承担。这种关于负重分配的结构性调整,并不是通过激烈博弈来完成,而是得益于素质教育、学校减负、家校共育等新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实践。
家校关系错位,是学生负担增加的重要原因。目前人们仅仅关注作业、补习等形式的学习负担。其实,这只是显性负担,更值得考察的是隐性负担。当学校教育责任、风险和成本更多向家庭转移的时候,家长就承担了比之前多得多、大得多的压力和心理成本。这种隐性负担,才是更大的负担。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品。教育的目标,不是取消竞争,而是为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提供公平环境。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享有这种环境。教育不是要取消分化,而是要让这种分化过程变得公平。所谓公平的分化,是让这种分化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竞争主体(也就是学生)的能力、努力程度。外部性因素介入越多,教育的公平性就越弱。
在社会分化背景下,公共教育的公平性使命,应该定位于抑制社会分化给教育分化带来的过度影响,用公共教育资源去抵消这种影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促进社会流动、培养有竞争能力的人。现在,许多地方的公共教育正在回避或忽视这种分化,他们把影响分化的任务,交给了家庭。
谁的孩子谁负责,谁的孩子谁操心。家庭教育被推上了社会竞争的前台。家庭主动或被动参与教育竞争。家庭教育水平,成为影响孩子社会分化的关键因素。这正是家庭教育被强化,父母深度卷入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因。
三、家庭教育增负与家庭关系调整
家庭教育竞争激烈,迫切需要家庭关系作出调整,按照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来协调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
一方面,代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了。兴趣班、辅导班、放学时间过早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接送和陪伴问题。年轻父母分身无术,老年人参与显得格外重要。标配的家庭教育体系,不仅需要足够的经济资本,还需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形成一个高效、灵活、有序的家庭教育后勤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更多父亲选择了回归家庭。年轻父亲尽可能退出一些必要或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回归家庭生活,在妻子的赞扬、鼓励、唠叨或呵斥中深度参与家庭生活特别是孩子教育过程中——这种深度参与,已经成为社会评价好丈夫、好父亲的标准。
父亲深度参与子女教育过程,这是男性角色的历史性转化。对于女性而言,这是另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这种胜利不是通过两性斗争实现的,而是依靠家庭教育的分工合作来完成。只不过,丈夫回归家庭,虽然增加了夫妻相处时间,但未必密切夫妻关系。教育理念上的分歧,教育细节上的争议,增加了摩擦甚至争吵的机会。有时孩子夹在中间,反而不知所措。
当然,在这场家庭教育变革中,母亲的压力最大。他们既要在职场上打拼,又要匆匆回家扮演虎妈的角色。他们全程陪伴,倾心投入,仿佛又接受了一次基础教育。遗憾的是,因为作业陪伴而引发的郁闷情绪正在一些家庭积累,偶尔爆发。
为了让孩子掌握教育竞争的主动权,家庭需要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以孩子为轴心组织生活。这种共同目标,调动了家庭发展能力,也在削弱家庭发展能力。毕竟,当微观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就会在宏观上弱化社会生产经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而影响社会活力。
四、结语
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教育变革中,没有多少家长可以置身事外。学校老师也在在负重前行,他们深处家校关系调整的漩涡之中,感到焦虑、被动和力不从心。
在没有达到新的平衡之前,家庭教育依然会显得盲目。这种盲目,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公共性弱化的产物,也是家长在社会分化、教育竞争愈发激烈背景下心理压力的直接反应,还与舆论场上教育理念纷乱给家长教育行为带来的误导有关。
在家庭教育的盲目性中,那些被多重力量裹挟的孩子们,并没有多少直接发声的机会。他们才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键主体,是家校关系的连接点。只有真正以孩子主体性成长为目标的教育变革,才有价值、意义和希望。
缺乏主体性培养为价值皈依的家庭教育,尽管能在家长或市场干预下通过精耕细作培养出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这种优异很难真正表现出他们的实际能力差异。没有主体性作为保障,普遍的优秀,很可能是精致的平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育公平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是两个问题,彼世没多少关系。教育公平,是个社会问题,国家管的问题。学生的努力程度,是学生个体的问题。如果你努力,又在一个数育水平很高的学校学习,当然对提高自巳的学习水平很有利。你又问,家庭条件好,可以任性吗?家庭条件再好,又不你挣来的,你有啥资格任性!认为自已家庭条件好而任性的人,是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不肯学习的人,是没创造力的人。条件好,更应知道这是父辈辛苦创造的,自巳更应努力学习,去创造幸福的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