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育公平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有关吗?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就可以任性吗?
努力,孩子,家庭教育公平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有关吗?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就可以任性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努力基本都是必要条件了,就是努力的方向问题。现在学生的课安排太慢,基本上每天能认真听课就算不错了。努力一直强调的学习一些内容和方法,其实有时候忽视了对自己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努力相信这个世界即使努力但是大多数还是一个普通人,因此努力不是为得到什么,而是证明自己曾经有过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去争取过,如果你有了这些经历,你的人生就没有遗憾。相比,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今天看这个好,就努力学习这,明天那个好,就努力学习那,耗费了精力,得不偿失。这里是博后视野,我们是一群热爱分享知识的博士后,谢谢多关注我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如果再不努力,可能连评论教育公平不公平的资格都没有了。世上不公平的事情到处都有但不能拿它当你不努力的借口,努力了可能有机会不努力连可能都没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代中国的年轻父母,特别是已经在城市过上中产阶层生活或准中产阶层生活的年轻父母,正日益被卷入到一场全面的教育竞争中。这场教育竞争的主战场,渐渐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家庭成为教育竞争的主体,这在历史上存在过,却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和普遍。
家庭教育的竞争,是关于生活品质、兴趣特长、学业成绩、居住空间、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全面竞争,考验着家庭的综合实力。家庭教育竞争具有空前的动员能力,孩子、父母、父母的父母,都充分参与进来。兴趣班、辅导班、在线课堂,一切与教育有关的市场资源都被激活和调动起来,裹挟着家长的期待、竞争的压力、资本的喧嚣,共同形塑着当代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面貌。
为了赢得这场教育竞争的胜利,家长们不得不以孩子教育为中心来组织生活。时间的安排,收入的分配、家庭关系的协调,一切行动都显得高效,却又有几分盲目。未来与目标的关系,目标与手段的关系都不甚明确。家长高呼“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根本不知道起跑线在哪里。
太多家长来不及深思熟虑,只能被教育洪流裹挟前进。这种井然有序的盲目,并不是个体、偶发和孤立事件,而是大面积发生着。这种盲目,与家庭教育理念变化、家校关系调整和家庭关系变革息息相关,从总体上表现和再生产着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困境。
一、低质量陪伴削弱孩子主体性
充分强调陪伴时间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这是当代中国比较流行的家庭教育理念。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有时间、挤时间甚至牺牲事业发展机会来关注家庭教育,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游戏、旅游、上兴趣班、写作业……
80后、90后的年轻父母们,投入到家庭教育方面的时间,比父辈当年教育自己所花费的时间要多得多。
陪伴的目的是保证父母更多时间“在场”,从而密切亲子关系。吊诡的是,在许多城市家庭,年轻父母无微不至地陪伴和照料,并没有密切亲子关系,反而使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对立了。
亲子关系没有因为陪伴时间增加而亲密,这是为什么呢?
通常情况下,陪伴时间多就会管得多,管得多就容易陷入细节,陷入细节就容易发生对孩子的过度干预和不必要限制。当父母以成人的眼界、知识、经验和能力去评价孩子行为的时候,就会惹出许多不必要的烦恼,甚至心中升起无名怒火。此时,孩子在父母陪伴中感受到的,就不是快乐,不是爱,而是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这种感受一旦持续,就会影响孩子心智发展,叛逆心就会增强。所谓青春期的叛逆,不只是生命周期的普遍现象,还与具体家庭教育情境有关。凡是在管教多、紧张度高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孩子青春期叛逆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剧烈。如果父母提早开始精细管教,孩子的叛逆症状很可能提前发作。
孩子往往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长大!父母“不在场”,孩子才能独立面对环境,这正是主体性成长的大好时机。有时候,让孩子独立犯些小错,未尝不是好事。管得太多了,抓得太细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就会被抑制。
当前家庭教育理念中,片面或过度强调陪伴,对许多父母形成了误导。其实,决定亲子陪伴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陪伴时间长短,而是陪伴质量高低。所谓高质量陪伴,是指在陪伴过程中着重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解决孩子成长中的目标、方向和动力问题。所谓低质量陪伴,是指陪伴过程中事无巨细,结果陪伴变成了干涉,孩子的自由空间被压缩,主体性被削弱。这种低质量陪伴,很容易起到负面效果。
父母陪伴,不能挤压孩子自由成长空间。传统时期,父母忙于生计,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孩子成长,更多采取放养方式。粗放养育尽管存在不足,但优点是不会抑制孩子主体性。
精细养育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主体性,如何在家长陪伴和孩子自由之间达成平衡,如何把握粗与细、放与收的关系,特别值得那些有时间陪伴孩子、正在全身心陪伴孩子成长的年轻父母反思。
二、家校关系错位导致家庭教育隐性负担增加
年轻父母对孩子教育过程的深度参与,更大程度上与家校关系调整有关。80后、90后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学生学习活动的责任主体是学校。学校对学生的管教力度较大。在这种模式中,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学生的成绩分化与学生能力、努力程度和教师责任心直接相关。
当前的家校关系,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学校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敢于和能够承担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了。它要求家庭来承担,它迫切需要家庭来承担。这种承担,以更多的参与和联络为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学校教育在学生分化中所起的作用在不断降低。许多地区的基础教育,为了强调抽象的公平性,越来越淡化或回避教育分化。用一种所谓的自由、轻松和平等来解脱学校责任和麻痹家长意识。当学校不再重视或有意弱化学生分化的时候,家长就必须参与进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