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到底是什么样的?
情感,哀乐,这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到底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曹雪芹用“以乐衬哀”的写法,让“哀和乐”在这个短小的段落中形成强烈对比,增添了黛玉之死的悲哀气氛,使人读到此处哀惋凄绝,不能不为之动容。
“以哀衬乐”
不同于“以哀写乐”,文学作品中还有“以哀衬乐”的写法,这是以悲哀的事情或情景来衬托欢乐的事情或情景,以哀乐的强烈对比加强欢乐气氛的写法,文学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写法。
如我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乐小舍拼生觅偶》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发生在南宋年间临安城的故事。
当时临安城中的百姓正在观看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乐小舍和他的未婚妻子喜顺娘也在人潮之中,不成想在人潮涌动之际,顺娘却被大浪冲进了江中,乐小舍拚生觅偶,纵身跳进钱塘江中。当人们都以为他们被大浪冲走,肯定是在无生还的可能。
(《警世通言》书影)
文章中写到喜顺娘的父亲喜将仕一家听闻女儿被潮水冲走的时候,是哭作一团,但是奇迹就发生在这一刻,乐小舍和喜顺娘竟然奇迹般的生还了。文中是这样叙述的:
这惊非小,说时迟,那时快,就顺娘跌下去这一刻,乐和的眼光紧随着小娘子下水,脚步自然留不住,扑通的向水一跳,也随波而滚。他那里会水,只是为情所使,不顾性命……及至托出水面,不是单却是双。四五个人,扛头扛脚,抬上岸来……父母慌又慌,苦又苦,正不知什么意故。喜家眷属哭做一堆。
原文较长,我只截取一段,如果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可以参看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全文的描述。
(《警世通言》中《乐小舍拼生觅偶》的部分章节内容)
《乐小舍拚生觅偶》中以写喜顺娘被钱塘江大潮冲走,乐小舍跳进钱塘江中,众人都以为他们九死一生之际,情节发生反转,乐小舍和喜顺娘死里逃生,故事也以大团圆、皆大欢喜的形式圆满结束。
冯梦龙描写乐家和喜家家属的悲哀,有力地衬托了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的欢乐。与“以乐衬哀”相比,“以哀衬乐”的写法就明显轻松多了,而且故事情节的反转往往能给人带来喜剧化的色彩,甚至会让读者会心一笑,在哀乐对比中,更增强了文本中故事情节的喜剧气氛。
小结
以上所引用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以乐写哀”和“以哀写乐”的例子,其实在我国的文学中作品中是很常见的,我只列举了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其实“以乐写哀”和“以哀写乐”是两种特殊的情感体现,其中也包含着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的转换。
“以乐衬哀”和“以哀衬乐”两法所写的哀乐现象是人们的情感外露,而且在作品中出现的是哀、乐两种情景,哀与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二者相反相成,或使人更感到悲哀、或使人更感到欢乐。
“以乐写哀”和“以哀写乐”所状写的是人们哀乐的变化状态,而且在作者笔下出现的只是一种景,或是单一的乐景,或是单一的哀景。然而乐景中却隐含着极度的悲哀,哀景中却隐含着极度的欢乐。
这两种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要比比“以乐衬哀”和“以哀衬乐”更加强烈、更加感人,会让读者的情感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能引起读者心理的共鸣,甚至有催人泪下亦或让人开怀大笑的文学效果。
一缕英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喜欢就点赞关注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其实是个反衬文学技法,个人举个例子,范进中举,没中举以前家里多难过,考试一场回来,家里媳妇老娘饿了两三天。可中了举呢,这大哀衬大喜衬的,人都疯了。
再看他老丈人胡老爹,本来在范进面前耀武扬威,女婿一中举,立码态度大变,连让他打也不敢打了。
这也是反衬。
最搞笑的反衬还有一例,就是群英会蒋干盗书,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众人与蒋干一齐拍马,大赞丞相高明,曹操一面装着受用,心里叫苦连天,大骂蒋干蠢货,
没人会训练水军了。这真是直接以乐托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美乐景物烘托哀愁的反衬手法。人们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文化水平和思想性格不同,对景物会有不同的情感和审美态度。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便是以景衬情的手法之一。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是因国家动乱未平,个人前途未l、,世事变幻难料,忧从中来,反而在春季良宵,愁思萦绕,夜不能寐。杜甫《绝句二首》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写美景衬哀思的好诗。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春意浓郁,可是暮春将尽,在此“匆匆春又归去”的时刻,对欲归不能的诗人却加深了漂泊之感和故乡之思。又《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都是眼前乐景衬托并加深了诗人忧国多难的哀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到底是什么样的?
前言
这句话出自清朝王夫之的《薑斋诗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知此,则“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与“唯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情之深浅宏隘见矣。
一、陪衬与反衬
通过描写景物来反映感情,有两种方式:
上一篇:想问一下保温餐具哪种的好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