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到底是什么样的?
情感,哀乐,这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到底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到底是什么样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回答提问;
《是春非春》
干材烟灰野火焚,
红杏出墙遮枯藤。
去年寒风扰春梦,
残花惊柳绿叶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到底是什么样的?说到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了。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情感色彩,有喜、有怒、有哀,有愁、有乐……
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的,人的情感也会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文学中,而“哀”和“乐”这两种情感又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描写的。
“哀”和“乐”是人类情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反映:不开心的事情、悲伤的事就是“哀”;高兴的事情、愉悦的事情就是“乐”。
也可以说,“哀”和“乐”是人类情感的常态,但是这两个看似相反的情感在生活中却又相互生发,人的情感也会随着转换,甚至交替。如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语“悲喜交加”,就是“哀”和“乐”两种不同的情感集中到一起、同时生发的体现。
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以乐写哀”或者“以哀写乐”的篇章或者人物形象,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一个人的悲哀或者愁苦到了极点的时候反而平静地露出笑容,或者放声大笑,甚至唱起歌来。清代文学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就说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我们汉语中的词语“以笑为哭”、“长歌当哭”就是形容的这种人物形象。这种反常现象更反映了人物情感中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我先说一下“以乐写哀”吧。在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将“以乐写哀”发挥到了极致。
“以乐写哀”
《红楼梦》在写到林黛玉惊闻宝玉、宝钗成亲的消息后,身心受到致命的打击,因为贾府上下甚至丫鬟们都刻意对她隐瞒这一消息,以致当林黛玉听闻后,她一改平日时时爱哭、动辄落泪的常态,反而频频露出微笑。
(央视87版电视连视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剧照)
甚至在黛玉魂归离恨天之际,曹雪芹还是反复强调她“微微一笑”。如在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是这样写的:
黛玉却也不理会,自己走进房来。看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来让坐,只瞅着嘻嘻的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
还是在这一回中,林黛玉出了贾母院门,她还是微笑着的,只不过是强颜欢笑而已。曹雪芹却将“以哀写乐”的手法又一次展现了出来:
黛玉仍是笑着随了往潇湘馆来。离门口不远,紫鹃道:“阿弥陀佛,可到了家了!”只这一句话没说完,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
再如在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曹雪芹写到林黛玉的“笑”,这是典型的“以乐写哀”了。原文写道: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
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直接写黛玉的微笑比写她“泪如雨下”更深刻、更令人难受,读者也会为之动容。这表面的“笑”其实表现出了黛玉内心极度的悲哀。曹雪芹用“以乐写哀”的手法将林黛玉的情感世界中极度的悲伤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
“以哀写乐”
以上说了“以乐写哀”,我在说一下“以哀写乐”,生活中也有这种反常的情景,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或者遇到过这样相似的情形:一个人遇到喜事欢乐到了极点反倒流出了眼泪,离散的亲人忽然重逢,喜到极点,竞抱头痛哭。作者反映这种反常的现象往往就运用“以哀写乐”的手法。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诗中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图)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目睹山河的破碎。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所以当杜甫听到唐王室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顿时泪如雨下。而杜甫却将这种喜悦描写成“涕泪满衣裳”的哀,虽然是哭,表现的却是极度的喜悦。
他甚至开始规划起回到家乡的路线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诗人在极度喜悦之下的梦想。
“以乐衬哀”
不同于“以乐写哀”,文学作品中还有“以乐衬哀”的写法,这是以欢乐的事情、欢乐的情景衬托悲哀的事情,用哀乐的强烈对比加强悲哀气氛的一种写法。
让我们的记忆再一次回到《红楼梦》中,在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当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那之时,潇湘馆里病榻上的林黛玉已是气绝身亡之时,极度的乐与极度的哀在文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原文写道: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一时叫了林之孝家的过来,将黛玉停放毕,派人看守,等明早去回凤姐。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剧照)
曹雪芹在写林黛玉气绝的情景时:一面写远远传来宝玉、宝钗成婚的“一阵音乐之声”,音乐悠扬,热热闹闹;一面写潇湘馆里李纨、紫涓等痛哭流涕的情形,院外“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冷冷清清,好不凄凉。
上一篇:想问一下保温餐具哪种的好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