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隆中对》化为泡影,诸葛亮应该怨谁?
刘备,荆州,益州《隆中对》化为泡影,诸葛亮应该怨谁?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
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最后诸葛亮还是未能实现一统天下,恢复汉室的大业,只能是完成了一半的唱想,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诸葛亮怨恨的人不是关羽,也不是和他棋逢对手的司马懿,而恰恰是其自己。
从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一役把司马懿比如谷中。准备用火攻时,天空突然下雨了。
这一点来说,是其运气太差了。恰恰是司马懿运气太好了。
两相比较诸葛亮还是输在了自己身上,怪不得别人。
诸葛亮最后还是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按照《隆中对》的猜想,如果一切顺利,诸葛亮还真的是有可能辅佐刘备,成功的一统天下,兴复汉室。只不过尴尬的是,最终《隆中对》也只是个猜想,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只能化为泡影,令人唏嘘。
如果说,《隆中对》的失败应该怪谁,那诸葛亮要怪的,有他自己,有关羽,还有刘备。
一,怪自己:《隆中对》的先天不足
《隆中对》说,曹操兵锋正盛,以刘备的弱小实力就不要去北方以卵击石。江东的孙权已经历经三世,内部团结稳定,因此只可为友不可为敌。
荆州刘表的能力一般般,他的两个儿子更不咋地,内部又派系纷争,再加上荆州人口众多又较为富庶,因此刘备的第一目标应该是占领荆州。
但荆州处于四战之地,很难站稳脚跟,因此就需要占领益州,并把益州打造成稳固的大后方。
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想兴复汉室,荆州和益州缺一不可。
当稳定两地、天下有变的时候,刘备就可以率领大军北出秦川,效仿他的老祖宗刘邦,进取关中图谋天下。另一边再派遣一员大将(极有可能是关羽)率领荆州兵团,进军宛城和洛阳。
再加上汉室仍为正统, 老百姓们肯定会拥护汉室,协助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重任。如此一来,刘备就能再次中兴汉室,恢复刘氏的天下。
不得不说在刘备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确是最适合刘备发展并崛起的好办法。事实也真的是证明了《隆中对》的可行性,毕竟当刘备拥有益州、汉中、荆州和上庸三郡后,就算是曹操,都不得不考虑,要不要离开许都,搬到其他地方去。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诸葛亮是不是忽略了东吴孙权?
别忘了,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再跟荆州刘表的战争中,死在黄祖的手上。这可是杀父之仇,仅凭这一点,就算刘表早已去世,孙权也必须占领荆州,来告诫他父亲的在天之灵。
更何况孙权也知道,自己是无法和曹操硬碰硬的,是需要先占据荆州,进一步的发展自身实力,这才有机会图谋天下,至少能更好的维系自身安全,因此无论是于公于私,孙权都必须占领荆州。也就是说,不管是谁控制着荆州,孙权都必须想方设法的抢过来。
赤壁之战过后,看着刘备实在是没有地方安家,孙权还可以暂时忍一忍。当刘备占据益州,甚至是进位汉中王后,那孙权就不能再忍了。
基于这种种原因,诸葛亮的《隆中对》,最多只能支撑刘备做到汉中王这一步,至于想要进取中原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孙权生死,吴国内乱,趁着这个机会刘备才有可能成功北伐。但别忘了,刘备比孙权大21岁,孙权自己又活到70岁。
因此《隆中对》的最好结局,就是到三分天下,至于想要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真的是很难很难,因为孙权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刘备长期占领荆州的。
二,怪关羽:干嘛不跟孙权搞好关系呢?
不得不承认,关二爷的战力举世无双,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时候就敢硬钢吕布。强大的实力,让关羽除了刘备之外,谁都不服。再加上孙权的年纪比他还小,更是让关羽更加轻视。
很多人说诸葛亮不应该让关羽镇守荆州,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脾气暴躁、喝酒误事的张飞,肯定是不可以镇守荆州。赵云的实力、谋略的确是不错,但他一直是刘备的贴身护卫,一下子让他掌管荆州,不太合适,底下的人也不会服气。
黄忠就是员武将,年纪又大。而马超呢,归顺的时间太短,让他掌管一半的人口和军队,换做是我们也会担心害怕。而魏延后期镇守汉中分身无术。法正是尚书令,诸葛亮是丞相,都得跟在刘备身边,至于其他人,不论是资历、能力,都不足以镇守荆州。也因此,关羽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其实庞统若是不死,那让庞统跟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治理国事,让诸葛亮镇守荆州,这倒会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关羽能够放下傲气,好好的跟孙权交朋友,即便无法阻止白衣渡江,至少也可以推迟白衣渡江,从而为关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去占领曹操的樊城、襄阳。
三,怪刘备:都当上皇帝了还感情用事
关羽的高傲,最终败走麦城,诸葛亮等一众大臣好不容易劝住刘备,结果张飞酒又喝多了,这下刘备就再也忍不住,叫上一大票人就去进攻孙权。
其实从马后炮的角度上来说,夷陵之战是刘备必须要发动的一场战役,毕竟没有荆州,那就无法实施《隆中对》,毕竟除了《隆中对》外,实在是没有更好的方法。
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军事指挥上的事情边都是诸葛亮来负责。一方面是诸葛亮反对东征,另一方面可能是刘备想再来试试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于是就亲自挂帅,当上了这个总指挥。
在他看来,自己打了大半辈子的仗,怎么说都要比孙权、陆逊强吧?
刘备他忘记了,在遇到诸葛亮之前,自己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或者说是败仗连连,是遇到诸葛亮之后才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就这么的,自信心和仇恨心爆棚的刘备,率领着蜀汉一大半的家产前往夷陵,在他“优秀”的指挥下,最终只能托孤白帝城,留下了一大堆的烂摊子丢给诸葛亮。
就这么的,《隆中对》彻底沦为泡影,再也没有实施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隆中对》的失败,便是怪诸葛亮,怪关羽,怪刘备。不知道关羽兵败的时候后不后悔,刘备托孤的时候有没有幡然醒悟,更不知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时候,怨不怨恨关羽。
上一篇:生二胎成本是不是比一胎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