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样的父母会不利于孩子学习?
孩子,父母,自己的什么样的父母会不利于孩子学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个好问题。
父母千万种,教出来的孩子也多种多样,随话说的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身上的一些特质肯定会烙刻在孩子身上的。所以肯学习的孩子,会学习的孩子,父母十有八九也是学习的能手。
注意,我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指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因为考试成绩知识学习的一种,而家长很少会为了考试而学习。我这里所说的学习是一种学习常态,诸如看书,看报纸,钻研某个东西,讨论某个事件。家长身上常态的学习精神对孩子的影响是特别大。
我的孩子现在四岁了,从我们家本身来说,我平时喜欢写东西,看各种书,喜欢和孩子讨论一些神迷的东西。有一天,我给孩子强调人必须读书,她给我的回答是,我也要像爸爸一样看书识字,这样才能长大了看更多的书。虽然他还不知道看书究竟能干什么,还不能把看书和功利联系起来,但是她已经意识到了,人应该读书才能怎么样。是不是很好玩。
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而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的,所以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经常性地组织家庭文化活动,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要。
那么对于文化层次不高,不怎么看书的家长怎么办呢?其实这种学习可以是多方向的,你擅长什么就跟孩子聊什么,引导他去探究,引导他去思考,总之,尽可能地营造学习氛围,让孩子形成学习思考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说了这么多,那么什么样的家长不利孩子学习?把握上面说的反过来不就行啦。
一个家长天天玩手机、打麻将,夫妻之间从不看书,不跟孩子聊天,还经常吵架,孩子会学习那就是孩子真的很争气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们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自然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以某一方面为核心,连带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迫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高考是“指挥棒”,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高考为什么不打破固定的“语数外+文理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比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还是无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强势灌输的幌子,毕竟我们连自己有什么才能都不清楚,岂能妄议孩子有什么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在“自然世界、社会人文和无差别学科”中无差别学习,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
教育的压抑,正在侵蚀着孩子的童年和未来!
致敬:
千千万万的孩子才是我们的事业,若您觉此文不错,请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上一篇:献血400cc会降低免疫力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