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和心学大师王阳明能学到什么?
良知,自己的,圣人和心学大师王阳明能学到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阳明说,你的“良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让“良知”引导我们去做事,而不是我们的偏好。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外界接触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打交道,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将偏见当作真理,使人们的生活偏离了“良知”的引导。“良知”被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偏见掩盖、遮蔽起来了,这十分危险,它使我们的生命失去了根基,丧失了人的本质。
所以我们要“致良知”,董平教授解释说,“致良知”包含两种意思:
一是我们要自觉意识到“良知”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本质,要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就需要让“良知”重新显现出来,显现于我们的内在心灵,让“良知”指导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这里提一下,《臣服实验》提到,放下个人偏好,臣服于生命自然流动的力量,作者的这个观点和王阳明的“致良知”观点不谋而合)
二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良知”的存在,那就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表达出来,将“良知”贯彻落实到方方面面。“知”就一定要“行”,这里的“知”就是“良知”,“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为根本而有效的方法。
王阳明正是“知行合一”彻底的践行者,从上面的他的经历中就能看出,他立志成为”圣人“,并且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也经历过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困境,最终他还是悟到了,并且将自己的心学传播给更多人受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因建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
王阳明的理论被称为\"阳明心学\"。它的理论结构由四部分构成。\"良知\"本体论、\"致良知\"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论、\"亲亲仁民\"的民本论。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王阳明的心学不是唯心学说,更不是心理修学。我们在今天的历史视野看,它是中国古代思想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道法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之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实践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良知”本体论可以让全社会确立以“良知“为核心的道德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利益观。改善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社会文明环境,全面提高全社会人文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
二、\"知良知\"的方法论让我们内存于心的“良知“,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做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宗旨。做事情要知天地良心,这是极具正能量的思想,如果每个人都真能够实现自己的良知,对建设和谐世界是非常有力的。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力量。“知行合一”可以提高干部队伍和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四、\"亲民\"的本体论重视民生的主张,在当下改革开放新时代尤为重要。儒学传统始终强调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我们这个时代尤其需要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民为主宰的民主精神,这对中国走向民主仁政的治理模式是有积极意义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阳明心学是“内圣外王”之学,跟王阳明能学到的东西太多了,其实也就一件,一通而百通。但先要明白阳明心学不是学记之学,是利益身心的功夫之学,是要像拜师学武艺一样要下功夫常常练习,才能其中之奥妙,否则也只是一个花架子,经不得考验。
先粗略介绍一下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最大的特点是讲儒学的记问之学再次拉回了心上之学。
《大学》讲的八条目: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后四条可谓人尽皆知,但前四条可谓知之甚少,真正如此而行者更是凤毛麟角,《大学》第三段就清楚解释了其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为本”世人皆知,然而如何修呢?
“致知、格物、诚意、正心”就是修身的次第。
王阳明先生穷其一生所悟得:人这一生只“致良知”一事而。而致得良知之心的前提就是要“明心”,明心就是在致知明事理,然后才能突破高山破迷雾。明心是前提,致知就是明心的前提。
致得良知之心的重要一步是净心,就像要把心这个房间打扫干净,格物就是反思自省的过程,而格物的正确度取决于致知的程度。就像我们小时候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一样。格物是净心的第一步,“诚意”和“正心”是提高净心的重要环节,是个持续长久的功夫。
致得良知之心的成果就是收获心灵宝藏,这个心灵宝藏,会在身形的各个方面体现。只有明心净心功夫越深,良知之宝藏能发掘的越多。
学不至于润身,不足以谓之学;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
学不至于性命,不足以谓之学。
此三学之论都是在说:学习是要下功夫去实行的,能够利益身心的。
光阴易逝,珍惜当下!
上一篇:美国邀请钟南山去美国你们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