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朱元璋大杀功臣与他的出身有关系吗?
朱元璋,功臣,出身朱元璋大杀功臣与他的出身有关系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因为太子朱标早薨,朱元璋担心其他继任者无法驾驭那些老将,从而更容易引起天下不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做事不狠!!不是吗??朱元璋真狠,这就是做大事的人不不拘小节。
跟他出身肯定有关系,一个人的性格在跟出身有着绝对的关系,朱元璋生性多疑,权利欲望特大,这点从小放牛时就能看的出来,放牛时重八就愿意小伙伴们拜他!
人性的残酷,自古开国君王都是这样,可共患难,难同享乐!
朱元璋一共杀了哪些人?
1.徐达
2.李善长
3.冯胜
4.傅友德
5.蓝玉
不一一列举了,太多了。侯爵以上的应该有40位左右。其中两个大案:“蓝玉案”,“胡惟庸”案。这两个案基本就把所有开国功臣杀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上取得大权后大杀功臣的皇帝,要数刘邦和朱元璋,宋太祖用的方式比较佛系-杯酒释兵权,唐太宗也没有下毒手,而是为自己的功臣打造了凌烟阁。
动机都是为了稳固政权,但手法却不相同,应该有2个原因。
一、皇帝出身不同,格局确实不同。唐太宗关陇贵族出身,宋太祖父亲也是后周的将军,这种天生的自信是娘胎里带来的,说过份点就是这皇帝就是我们家的,别人不好使,所以不过分担心功臣会有想法,当然有想法的也都不会放过,相信只要给以富贵和功名就可以摆平,犯不上屠杀大臣;而刘邦朱元璋之流的天下就是抢过来的,内心深处即得意也又着深深的不自信,既然我可以抢,那大家谁都可以抢,所以防范心理比较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先下手为强,再加上接班人太弱,臣强主弱必有后患,所以就不可避免的拿起屠刀。
二、大臣出身也不同,唐宗宋祖的手下班底本就是当时的精英,能力强,文化水平高,但也都有智慧知进退,不给皇帝以猜忌的理由 ,而刘朱的手下武将多是一起打天下的草莽兄弟,一得天下就忘乎所以,犯了大忌,难免会激起皇帝的杀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一定关系,朱元璋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多疑、猜忌、果敢残忍的性格。但这并不是朱元璋大杀功臣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大杀的是哪类功臣?
一、“心术不正”型。
跟随朱元璋打江山的文臣武将众多,在平定天下后,不可否认存在一小部分大臣心存谋反之心以及僭越之举。例如胡惟庸,虽然所谓的“通倭叛国”罪名存疑,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对于朱氏王朝统治的威胁。对于这类功臣,朱元璋绝不会手软。
二、“蛀虫”型。
这类功臣虽然内心可能并没有谋逆之心,但他们仗着自己昔日与朱元璋的“情义”以及开国功臣的“光环”,肆无忌惮的拉帮结派,打压、排除异己,严重的违法乱纪,给新兴的大明王朝蒙上了一层阴影。例如李善长,他认为自己与朱元璋的交情深,又是同乡,朱元璋必然不会对他怎么样。这类“蛀虫”型的功臣,朱元璋也毫不手软。
三、“功高震主”型。
这类功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尤其是一个王朝初建之际。因为这些皇帝在黄袍加身前,他们与开国功臣都是称兄道弟平等的关系。然而一人登上皇位,君臣有别,难免会互相猜忌和怀疑。尤其是像朱元璋这样“草根”出身的皇帝,他寻思着:既然我这样的农民可以当皇帝,自然其他人也可以当。因此,对于那些有可能威胁大明政权稳定和潜在隐患,他不得不利用“铁血手腕”。否则一旦他朱元璋死后,那些昔日“战友”极有可能推翻大明。
四、“刺”型。
所谓“刺”型,指的是那些可能阻碍后世子孙执政的开国功臣。因为朱元璋先后确立的两位继承人朱标和朱允炆父子性格都是偏向仁善的。为了后世子孙可以稳坐江山,朱元璋势必要为其扫清荆棘,扫除一切可能威胁后世子孙执政之辈。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蓝玉,他是朱元璋为朱允炆继位铺路途中最大的“牺牲者”。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朱元璋大杀功臣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大明王朝的稳定和朱氏家族的统治地位。
以上是月关略萌的独家原创回答。求一波关注呀,感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千多年来,对刘邦和朱元璋杀功臣的问题争议不绝。有专家这样解释:刘邦和朱元璋起自民间,他们做了皇帝,昔日的朋友,向他们称臣;本来皇帝至高无上,孤家寡人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对臣下的疑忌;惟恐惦记自己的宝座,何况这些朋友,今又功高震主。他怎能不担这些功臣要取他的地位而代之。所以,杀功臣,对于刘邦和朱元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了。 其实,刘邦和朱元璋都是百死一生,而荡平群雄,等到统一天下,已经年事渐高。刘邦54岁打败项羽即帝位。他一共活了61岁。杀韩信等功勋时,已经60岁。朱元璋40岁建立明朝,他一直活到70岁。胡惟庸案时,他53岁。蓝玉案时,他已66岁。为了刘家和朱家的长治久安,巩固皇权,成为刘邦和朱元璋晚年紧迫的任务,这才是他们加紧打击和清洗的一个重要原因。刘邦和朱元璋起自草莽,但他们当了开国之君后,已由农.民领袖转化为封建地主阶级,用原来出身的尺子,是难于量出皇权膨胀的大小的。刘邦和朱元璋要杀的人,并不因为他们原来是平起平坐的朋友,而是由于他们成了有震主之威的文臣武将。而那些并不震主的文臣武将,不但未杀,而且倚重,如刘邦时的萧何、曹参;朱元璋时的徐达、常遇春等即是。所以,刘邦和朱元璋多杀功臣的原因,不能从他们的出身上找原因。历史上,农.民互杀的事例是有的,如李密杀翟让,洪秀全杀杨秀清等,但毕竞是少数,而且,只发生在封建社会,并不代表本质和主流。相反,封建统治阶级出身的君臣,互相倾轧和厮杀,倒是史不绝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