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朱元璋大杀功臣与他的出身有关系吗?
朱元璋,功臣,出身朱元璋大杀功臣与他的出身有关系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只能说成有一定关系。此话怎讲呢,首先说有关系的一方面。
众所周知,朱元璋当过和尚,也可以说期间有两三年当过乞丐,他当和尚的原因,就是元末政治黑暗,贪官横行,导致家里死了很多人。所以他当上皇帝就妄图以一己之力肃清朝野,刚开始定下了贪污六十两就杀无赦的律法,后面升级到只要贪污就杀掉。
因为他的出身,所以他想给后代子孙一个好的生活,他也怕继位的人镇不住这些大臣,所以才痛下杀手,几乎没人可以逃生。
那么和出身没关系的一方面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太子朱标早死,只留下年幼的朱允炆,朱标只可以勉强镇住这些功臣,而朱允炆不过二十出头,有过之而力不及。于是朱元璋选择了最直接的手段,全部杀掉。
2、体制内的必然做法。朱元璋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所以他妄想与历史的必然趋势做对,想自己建立一套体制,后人实行就保证长治久安。于是他实行了很多措施,但是都利大于弊,而这些功臣就成为了他这些举措的牺牲品。
以上仅个人拙见,欢迎指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与他的出身有关,和他的经历更有很大的关系。
朱元璋十几岁的时候,因为瘟疫失去了父母,不得不独自出家皇觉寺讨生活。不久,皇觉寺也闹饥荒,他又不得不出寺云游四方,化缘乞讨生活,就这样在外面流浪了三年,才返回皇觉寺。外出流浪的这三年,正是元末大起义风起云涌的三年。一个人在外面乞讨,既要吃饭,还要活命,冷眼屈辱,世态冷暖,朝不保夕,早就把让本来已经坚硬的内心,变得更加冷酷无情。
后来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娶了马夫人,本来想好好干一番事业。结果却因表现出众能得人心,反而受到郭子兴的嫉妒,郭的两个儿子甚至要暗害他,幸亏朱元璋机敏能忍,才度过一劫。
再后来处州平叛的时候,当时朱元璋麾下的大将邵荣(邵荣的背景历史,史书中记载的都很闪烁模糊,但应为朱元璋起兵前期重要的军事将领)也想暗杀他,也多亏了他一向的谨慎小心,才安全躲过。
年幼时饥饿的记忆,少年失去父母的悲痛,后来寄人篱下和流浪他乡四处乞讨的屈辱,参加起义后的明枪暗箭和血雨腥风,朱元璋有着那个悲惨时代里最悲惨的经历,也锻造了他超出常人的小心谨慎和杀伐决断。他很难设想,那些和他有着相似的经历的功臣大将能否在他去世后,还能对他的孩子忠心耿耿;也很难想象他那些没有经历过足够磨练的孩子们,能对付这些功臣大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案是肯定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低微,小时候当过放牛娃,当过游僧,经常食不果腹,受尽人间冷眼,从小特别憎恨贪官污吏,最后从军,在马皇后以及众位文臣武将的帮助下,靠着自己一步步努力,灭掉群雄,走上权力巅峰,登上帝位,开创了大明王朝。
历代开国皇帝,为了子孙永享富贵,不惜杀掉开国功臣,他这么做就是为了稳固自己天下之主的地位,同时也能守护好自己的战利品。
中国历史上的“草根皇帝”,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三位。刘邦为人处事极其圆滑,能屈能伸,很擅长利用文臣武将的优点,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情商,尤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里的矛盾。而刘秀,三观正,重感情,很能体谅人。然而朱元璋却与其他两位不同。朱元璋小时候的悲惨家庭以及自己的悲惨遭遇,使自己从小缺乏安全感,即使坐上龙位后,依然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怀着不安全感,回忆着过去自己感受过的人性的阴暗面,如何能和蔼地对待一众功高震主的臣子呢?况且他的功臣们,有很多也是和他一样从民间一步步爬上来的。谁又能保证这些人能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呢?没有人能保证包括朱元璋本人。所以他只有杀死功臣才能永享权力,也才能让大明国祚绵延万年。此后发生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更是让朱元璋有了大规模清洗的借口。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深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所以为了江山永固,朱元璋开始培养自己的接班人,那就是自己最为喜爱的的嫡长子朱标。朱元璋让大师宋濂成为朱标的老师,从小就教朱标学习“仁义礼智信”,朱元璋则亲身教太子治国理政。为了能让太子更好的继位,朱元璋将其他儿子全部分封出去,就是让其他儿子远离权力中心,同时也是让其他儿子对太子之位不敢有非分之想。同时朱元璋是一位极其重感情的人,在太子朱标去世后,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帝,同时警告燕王朱棣不要有非分之想,要全力协助朱允炆,否则一旦天威降临,朱棣将会自食恶果。
朱元璋大杀功臣不仅与自己的出身有关系,而且与自己多疑的性格也有关系,还有朱元璋大杀功臣更为重要的是让朱家子孙永享君临天下的特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