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学的老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教学和科研?
科研,教师,大学大学的老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教学和科研?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如果缺乏对教学的关注,教师可能会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很多教师觉得,上课、备课、批改学生作业,会占据做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太多,对科研发展“有害无利”。其实不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高质量的教学将会有效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要上好课,绝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之内,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这将有助于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领域。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教师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材料,这将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此外,教师绝不要忽视课堂中师生相互启发的作用,也许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会获得新的科研灵感。所以,教学可以成为科研的强大动力。
大学既不能“浮于”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于”科研而抛弃教学,更不能在面临双重压力时一味的抱怨迷茫,而应树立信心,充分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联系”真正落实于日常教学研究工作中,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本人认为教学和科研能力,都不可少,相辅相成。
通过平时教学和辅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搞科研当然可以把科研成果展现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能力
当然,搞科研和教学,都是高校教师提高职称的必备条件,职称高了收入也就高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看到前面有很多老师提到说两者要兼顾,缺一不可。其实也对,尤其是对于刚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人而言,的确要花很大的力气兼顾两者,这样在高校才能有一席之地。
在高校里,每年都会举办教师技能大赛(对应的是省里面的比赛)来促进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也会有数不完的不同等级的课题可以申报,从校级一直到省部级课题。学校希望一个教师出彩,就是希望教师能够在省部级国家级的比赛理念替学校争光,也希望教师能够申请下来越高等级的课题越好!这些方面的成绩都将在你的考核、职称晋升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幸运的是,其实教学和科研在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在课改教改的课题研究上。
但是如果非要有所侧重的话,我建议你去看看学校里面的职称晋升的文件,里面对哪方面的要求比较重视,你就有侧重点得去发展,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最后记住一点: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你得有名堂出来,得有自己的特色和想法!这样才能在高校里面有一席之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统印象中认为,大学教师既是发表学术专著的学者,又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提到教学与科研,我们想当然成那是大学教师的必修课,因为它们都是评价一个教师能力的必要条件,二者似乎并无矛盾。然而随着高校评审体制的改革和一些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下降,特别是一些貌似公平竞争的评定职称与奖励制度使得我们的高校科研活动严重变形,应运而生的就是学术腐败,为世人诟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免引起人们的重新审视,那么教学与科研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当前的高校科研陷入了怎样的误区?对于走上高校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很值得去探讨一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职能已经得到公认。但是,不同的大学,由于 科研的类型和范围不同,以及动机的差异,对教学所产生的作用亦迥然不同,有的科研活动对教学有明显的促 进作用,有的则微不足道,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影响。
大学目前盛行的科研,根据其动机的不同,可分四种情形。首先是一种“形式上的科研”。应该说,科研本身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它的成果可以以文章、产品等形式体现,但并不意味着写文章就等于搞科研,观念上的错误导致现实中把不同质量的文章数量当作衡量科研水平的尺度。大学教师们为了证明科研能力或职称评定需要,盲目地编写文章,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发表。一时间,学术刊物和书籍泛滥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可悲的是就有许多刊物就靠这种来源在生存。其次是一种“理论化的科研”。如果说科研工作取得一点进 展,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假设阶段,有80%以上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性尚待证明,如何纳入教 学?尤其是面对经费短缺、设备陈旧、信息闭塞的普通院校,用纸上谈兵的科研去促进教学更是不免有些荒诞 。第三是一种“效益的科研”。当今的高校已非“象牙塔”的纯净之地,受经济动机的驱使,很多教师投身于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研究之中, 只要能有效益,他们无须考虑与谁合作,合作怎样的项目。客观上可能带给企业以活力,为社会提供了服务,然而,这种科研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是难以确定的。如果说这种研究活动鉴于它不同于形式上和理论化的 “科研”,对教学会有一点影响的话,那也是极少的。第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但是具体牵涉到与教学的关系,我想也不应并列地看待,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学科,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很难在一个人身上集中体现,应该因人而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