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在疫情期间避免焦虑?
焦虑,疫情,自己的如何在疫情期间避免焦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网络茧儿”
很多人不得不在智能手机和电脑上同时运行多个社交程序,专注力也因此难以聚集。
社交工具、网络工具的发达,就是这样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比时间、金钱更宝贵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我们最稀缺的资源。事实上,一天24个小时中,能够集中起来的有效注意力只有2—3个小时而已,能够达到的高度有效的工作时间,也不过这些。
如果我们把这些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分配给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能做的事情就更少了。
这反过来,也增加了我们的焦虑。
二、增加定力,才能打败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增强定力尤为重要。
所谓定力,就是那种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既定目标上,按照既定方针和原则做事的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定力?我认为,有三个原则。
1、要事第一
有一句俗语:“将军赶路,不逐小兔。”将军有紧急要务,不会为突然跑出来的野兔浪费弓箭。
但我们普通人没有那么多重要的紧急的事情,所以往往在处理日常事务中,不停地被各种乱入的事情所打断。
很多人上网,会有这个体验:本来是要查一下某个人物或名词;但在这个的解释上,又发现了很多不知道的名词或人物,点开链接,“诶,我怎么不知道?了解一下先”。
于是,一场网络漫游就开始了。一两个小时过去了,哦,原本的目标呢?
在人生道路上,这种现象又何尝不比比皆是。
我们最初的人生目标,经常被各种更现实、看起来也更急切的目标插队。等到蹉跎一生,才发现,初心不知何处去,一生惟余一声叹息!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指出,“要事第一”,也就是保证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则。
人生有四类事情,就像下面的“四个象限”:
人生有四类事情
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重要且紧急的事务,疲于奔命,因此只能借助第四象限的那些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活动来逃避现实,稍微放松一下自己。
如果一个人过分注重第一象限的活动,那么这个象限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长此以往,这些人往往把90%的时间花在第一象限的活动上,而余下的10%中的大部分则用在第四象限的活动上。用在第二和第三象限活动上的时间则少而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非是国家元首或指挥作战的将军,或者消防员等等,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关键,在于那些“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上。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的活动,努力把时间控制在第二象限的活动中,来减少第一象限活动的数量。
第二象限的活动是高效个人管理的核心,因为这个范围内的活动虽然不紧迫,但却十分重要。
坚持“要事第一”的原则,就要每天都要警觉地审视自己的计划,搞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每天都推进一下。
2、专注带来轻松
很多人都习惯让大脑同时处理多项任务。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脑是无法有效并行处理两个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务,这一点决定了人脑多任务处理的不可靠性。
所以,对于那些重要的事情,包括较困难或需要大量思考的任务、具有较大风险的任务、有重要或较高价值的任务、对处理时间有要求的任务等等,一定要拿出专门时间来处理,不要把它和其他任务一起处理。
专注起来,才能更轻松、更好地完成任务。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发现,修理摩托车的时候,你如果特别生气,会连一个小小的零件都摆不好。你越愤怒,这个零件给你的反应也越愤怒;你越着急,它给你的反应也越着急。
这种现象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当陷入这种死循环的时候,唯一可做的就是安静下来,安心地把拆解下来的零件,一件件放回去。
3、一次只做一件事
这个原则也是上面这一条的推论,更加具体。
你可以同时接受很多任务,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很难有手里只攥着一件事的时候。
但是,在具体处理的时候,最好就一次只做一件事。就像火车车厢一样,进入一节车厢,别的车厢里的事情就不要考虑了。
直到完成这一件事,才去考虑别的事。
时间的沙漏,一次只过一粒沙子
或许有些天才可以左右互搏,同时处理多件事。不过那样的人不需要看本文了。
为十件事着急、犹豫,可能考虑很久都无法下手。不如抓住一件事做起来,或者最重要,或者最着急,或者最顺手。
不要想太多,抓过来一件事就做,效果比认真考虑好每一件事要强得多。
三、建立自己的“核心算法”
培养定力,就是执行“要事第一”和“专注”。
说到这里,还可以向下再挖掘一层。因为首先要有个“要事”,你才能把它放到“第一”和做到“专注”。
那么这“要事”,究竟是什么事呢?
它不一定是人生最早的那个初心。因为人生的初心,年轻人的志向,在多数情况下,就像初恋一样,并不具有可行性。不具有可行性的初心,在现实面前,自然会被证伪,也就自然被放弃。
这里的要事,更应该是一种“目标+原则”的混合体。史蒂芬·柯维指出:
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第二象限的活动上,是一个以原则为基础的思维定式。
他认为,不管你的心里是以配偶、金钱、朋友、个人还是其他外在的东西为生活中心,都不免会被陷入第一和第三象限的活动中。所以他强调:
如果你对事务优先顺序的安排是建立在主导原则和个人使命的基础上,而这些原则和目标已经深深地刻在你的心里和脑子里,那么你就会很自然地认为应该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第二象限的活动中。
如果觉得这个说法太复杂和太拗口,我们可以来看看罗辑思维的说法。
罗胖在2019年的跨年演讲上,提出一个“人生算法”的理论。他认为,人生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人生算法,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在找到一种成功应对世界的经验、套路时,就要不断重复这个套路,在重复中不断加强它。
这种情况下,这个套路就是“要事”。
核心算法,要事第一,看似简单,坚持运行起来,却威力无比。
我所接触到的那些成名人物,都是有一个核心算法的。也就是说,会一直在某个领域深耕。
别人提到他,都知道他在做什么;或者一提到某件事,都知道他在做。
深挖一个领域,到达一定层次,所希望实现的各种外在的事物,就都来了。
不过,如果自己的核心算法,与本职工作有分歧怎么办呢?
我想起读研究生时候的一位老师。他虽然在国家级的干部培训院校工作,但笃信佛教,对于主流思想根本不屑一顾。有两次在给我们上自然辩证法课的时候,干脆讲起了佛教发展史。
他懒得发表论文,也不屑与追求职称。但唯有一点:始终在佛学领域,不断精进。
好多年没有他的消息。最近,我在一个音频平台上看到他讲《金刚经》的课程,200元。多少人买呢?30万。
上一篇:大学什么时候开学啊?这学期是不是废了?在家学习效率低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