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生没有思辨能力是什么原因?
思辨,能力,学生学生没有思辨能力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关于思维的能力,建议认真学习思维逻辑后,主动用逻辑的方法随时考察自己的观点是否严密,同时是否符合你所要处理问题的环境和需要。后者则取决于你社会的阅历了。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孩子没有思辨力,反省的第一条:家长是否管教过严,与孩子沟通中,家长一直处于强势?我是专职办理小学生读书会的,有时我搞辩论赛,根据我的经验,我发现家长比较民主且允许孩子跟自己辩论(甚至吵架)的,孩子的思辨能力都较好,反之,家长比较强势的,孩子辩论赛上不太敢辩论,因为平时家庭的氛围就是不准思辨,只要听话,这点特别重要;每次孩子和自己争辩时,不要带情绪,多和孩子心平气和的辩论。
2、家长是否有意识(但不能太刻意,让孩子觉察到,自然一些)引导孩子和自己多交流?凡是家长用心倾听孩子的,不评判,孩子都愿意积极表达自己。如果家长不爱倾听,喜欢唠叨,喜欢评判,孩子根本就不想交流,哪有思辨?
3、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一起看看比较适合孩子看的辩论节目,如《奇葩说》,这是向榜样学习。
4、带上几个孩子喜欢的朋友,或者在读书会,创造微型辩论赛,让孩子体验辩论很有意思。根据我的经验,孩子们非常喜欢辩论,这是锻炼思辨能力的极佳方式。
5、家长自己也有意识学习,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引导孩子。家长的水平,会影响孩子的水平。
加油,从现在起行动起来啊![玫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习是接受能力,思维是创新能力,工程师与科学家的区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脑子不开窍的原因
1、开窍以前,学生的知识都是强行塞进去的,根本不会融会贯通,只能死记硬背。
2、能够死记硬背已经算不错了,很多娃根本不学习。
3、等知识储备达到一定量了,学生自然就开窍了,突然就融会贯通起来了。
4、不要急,慢慢教,会好起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接受到相应的训练,原因既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
①矛盾分析;
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⑤因果分析;
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
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⑧内容与形式分析;
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上一篇:如果想找一个优质对象,你的优点只能是“好看”或者“有钱”,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