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觉得哪位古人写书特别不容易?
司马迁,李陵,史记你觉得哪位古人写书特别不容易?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觉得哪位古人写书特别不容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头悬梁锥刺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谈迁,必须榜上有名。
谈迁,出生于明万历年间,家庭贫困,但是非常爱读书。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考功名是头等大事。结果当时朝政不稳,天灾人祸,各种乱。谈迁连续两次赴京赶考,都名落孙山。
那怎么办?自己能读会写,弄个私塾教村里的娃娃们读书,或者到那些官员身边做做文书工作,最差到街头摆摊帮人写书信,饿不死……不过谈迁是个有理想的人,总要找点事情干吧。
天启元年,谈迁因为母亲去世,在家守孝。既然没什么事,那就读读史书吧。读着读着,他就想着自己写一本最全面最详实的明史。说干就干,谈迁开始四处查找资料,辛辛苦苦了五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初稿。
之后,就是努力搜集更多的资料,增删修改,连续“六易其稿”,整整用了二十六年时间,终于完成了400多万字的《国榷》。
二十多年时间,跑了无数的地方,查阅了无数的资料,才完成这本书,毕生心血啊!写完这本书已经是清顺治年间,当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成了53岁的老人。
万万没想到,书稿正准备印刷出来,就被人偷走了。
偷啥不好,偷一套书稿?
谈迁完全崩溃,不吃不喝不睡。折腾了一段时间之后,决定提笔重新撰写。四年之后,新稿《国榷》终于完成了。
谈迁写书,太不容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今天我们身在科技时代,只要有才华想写一
个东西,借助现代电脑程序小则数小时大则
几天几月就可完成,而身处中国封建社会,
没有什么高科技,全凭着一枝笔来完成一项
宏大的任务,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难以
想象的
前言:史记
我们从今天的书籍上来看到在古代书籍的编
辑上,有很多著名的刻苦的史学家,他们的
一生全部用于来编写自己的作品个人觉得
是,最不容易的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首先,司马迁的《史记》仅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人文传记,他包括了他所有己知的历史,以严谨的态度来面对自己对历史真实的记载,为什么会说他是所有史学家里最不容易那位呢?我来给大家仔细分析一下司马迁的一生。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今陕西省韩城南),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早年司马迁师从孔安国、董仲舒,学习。漫游全国各地,对于风俗历史,人情自然进行采集收藏。(前108年),西汉元封三年,司马迁回到长安继承父亲司马谈之职,太史令,著述历史。这一年司马迁三十七岁。年幼时期的司马迁性聪好学,稍微年长师从孔安国遍游天下,对于天下风情历古早以烂记于心,这次的回来替父亲的职位,就是打算把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典故,风俗习惯来一个重大的整理编写。
然而现实远远没有他想的那么安逸,汉武帝的穷兵默武,司马迁做为朝廷官员,一直为汉武帝在后方积谋划物质,直到天汉二年(公元99年),李陵事件的发生,才彻底让司马迁坠入了人生的低谷。
这一年,汉武帝命令李广利出兵酒泉攻击匈奴右贤王,随后想让李陵为李广利护送辎重,也不知李陵当时什么想法,他拒绝了刘彻的请求,却又自请五千精兵用于讨伐匈奴,刘彻非常高兴,马止答应他的请求,然而兴冲冲的李陵带兵走到浚稽山遭遇了匈奴精兵,面对强敌李陵奋不顾身战斗相当惨烈,直至弹尽粮绝,都没有援兵出现,绝望中的李陵为了保存残留的士兵最终降敌。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勃然大怒:李陵真是眼高手低之辈,辜负了我对他的期望,朝中绝大多数附和汉武帝的意见,而此时唯有司马迁站了起来:李陵没有您说得那么差,这个人我了解他,他对父母孝顺,对朋友热情,降敌肯定是有原因的,说不定他是假的投降,想来是要找机会的,而且他才有五千人却杀掉匈奴有万人多,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真降呢?半信半疑的汉武帝随后派出公孙敖去迎接李陵归汉。那知公孙敖并没有成功,回到长安的公孙敖害怕汉武帝对自己的惩罚,谎称李陵正在给匈奴操练人马,不日将攻击汉朝,闻听此言的汉武帝盛怒之下杀光了李陵族人,余怒未消的汉武帝将为李陵辩解的司马迁一同定罪。面对死罪司马迁毫无惧色,但是又想到了父亲临终前对他的殷切希望,终于他选择了另一种代替死罪的方向式。
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极其侮辱人格的方式,保全了性命。在别人不理解、相当鄙视的眼睛里,司马迁艰难的活着,只为实现父亲临终留下的期望。从元封三年起至征和二年,用时十七年之久。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司马迁用尽自己一生的力量,带着屈辱,带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完成父亲一生未能完成的理想。
《史记》的诞生,对后世历史影响巨大,司马迁本着严谨的态度,对于历史的考证,如实记录着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被历史上所有史学家奉为经典,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实录、信史”,被后世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总结:历史上人才辈出,以史留名者如《国榷》的谈迁、穷二十余年不改其志,终于青史留名。《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为时二十七年,终成医学圣典。他们两个人的执着至今都让人佩服,而司马迁的时代,纸张才刚刚出现,粗糙不堪,根本无法书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司马迁依不改其志,每天制简录书,其苦难是后世无法想象之艰难。正是这种严肃对待学术的态度,我们才在今天可以看到这部伟大的作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